進入10月,際科第十八屆iCAN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簡稱“iCAN”大賽)各個賽區進入選拔階段,學家席張張海霞變得異常忙碌。聯合
張海霞是主海霞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長期專注于微納系統和微能源技術研究。把年逼出除了日常教學,輕人她還有多重身份。造力她是際科“iCAN”大賽的發起人,也是學家席張iCANX Association國際科學家聯合會(簡稱“iCANX”)創始人兼主席。
自2007年舉行首屆比賽以來,聯合“iCAN”大賽已先后在十多個國家舉辦,主海霞吸引了國內外近百萬名學生參加。把年逼出2023年,輕人張海霞又與國內外同行在瑞士成立了iCANX Association國際科學家聯合會,造力并于2024年7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辦了第一屆“iCANX”科學峰會。際科
“‘iCANX’致力于為全球頂尖科學家、研究人員、創新創業者和民間社會代表提供一個中立的合作空間,展示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張海霞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她期望,中國科學家能夠在世界場域里發揮自己的作用。“當下,總有一大批科學家愿意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全世界,用科技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
談及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張海霞坦言,“過去這些年,中國在芯片領域取得很大進步,但在最頂尖的領域想趕上還有一定難度。”她認為,芯片行業的難點不在設備,而是培養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
iCANX Association國際科學家聯合會創始人兼主席張海霞。圖/姚憶江
南方周末:和國內其他創新創業賽事相比,“iCAN”大賽的獨特性在哪里?
張海霞:“iCAN”大賽誕生于2007年,相比國內其他創新創業賽事,“iCAN”基本領先了10年。
我當時想帶著學生做創新,可發現他們考試成績都很好,卻沒有自己的主意。我想讓他們做自己想做、能做的東西,就去找了做芯片的朋友,將他的芯片拿來給學生用,隨便他們怎么應用都可以,完全不受限制。
第一屆比賽只有十幾個隊參加,但效果非常好,學生做出來的產品五花八門,“跟屁蟲”小車、感應救生圈、電子魚片等創意產品讓人眼前一亮。當時奪冠的是北大微電子的學生,她給我寫信說這是她第一次不靠考試得獎,而是從無到有想出新點子并親手實現,創新大賽讓她意識到了“Yes ,I can”。因為她的那封信,我們的比賽正式命名為“iCAN”大賽,傳遞“I can”的精神。
這就是iCAN比賽與其他賽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