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氫氣球打松塔的飄走作業現場,打塔人的百公半空人身安全系于牽引至地上的繩子。 (受訪者供圖/圖)
海林市山市鎮處于山區和丘陵淺山區,死里失控天高云低,逃生塔業林多地少。氫的打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氣球最鼎盛時期,野蠻這一黑龍江省偏遠小鎮曾是飄走全國第二大松子集散地,隨著產品交易市場搬至海林市區,百公半空小鎮逐漸沉寂下來。死里失控一位旅店老板稱,逃生塔業全鎮只剩下3家旅店仍在營業。氫的打
只有每年9月打塔季是氣球例外。各色口音的野蠻打塔人涌入小鎮,30元一天的飄走旅店來了生意。打塔人清晨四點多起床,趕著第一縷晨曦入山,在沒有訊號的密林中勞作整天,天黑后方歸。
打塔,指的是用爬樹、乘氫氣球等方式采摘松樹頂的松塔,是一項風險高、保障少、監管難的工作,但因其門檻低、收入高,吸引了諸多缺乏經驗的外鄉人加入。38歲的遼寧人胡永旭原本是來山市鎮探親的,結婚對象要求買房買車,差一筆錢,想在短時間內賺些外快。打塔工資是日結,工作半月收入便可過萬。湖北恩施人劉成會在2021年打塔季曾來山市鎮“考察”,待了半個月左右,決定“買個氣球賺錢”。在他眼中,乘氫氣球打塔并不難,“只要沒恐高癥就能行”。
兩人共同乘坐了那個白色的氫氣球。在9月4日那天,地面上兩個拽球的人同時松了手,氫氣球飄走了。他們曾有過一次逃脫的機會,胡永旭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那天沒有風。我們兩個人就連蹦帶跳地往下壓。飛到一個樹邊,離樹尖挺近的。我先抓樹尖,然后他(指劉成會)順那個樹往下爬。但他一下,就失去平衡,我就飛了。”
這一飛,便飄了三百多公里,也飄上了熱搜。萬幸的是,胡永旭死里逃生,飄了十余小時后,跳到樹上受傷落地,9月6日被搜救人員尋獲。
兩名打塔人此前均無經驗,但得到了“山主”李裴林的青睞。
李裴林是山市鎮道南村人,在山市鎮的林場內承包了百余畝的紅松林,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雇用了自帶氫氣球的劉成會,約定每打滿一袋松塔,支付其170元。劉成會則以每天600元雇用胡永旭乘氫氣球打塔,再雇兩人拽球,日薪200元。
“山主—球老板—打塔人”,這便是打塔行業的普遍雇傭關系。打塔人緊缺,“有的時候是給別家干完了,給我家再干。”李裴林的妻子說,“工資多是多,但有的人不敢上樹,這個活兒也挺危險的。”
招工難的背后,是中國松子供需缺口較大的現狀。果松產業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黑龍江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凱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中國每年需求量在10萬噸左右,但國內產量只有3萬到5萬噸,加上從俄羅斯、朝鮮等國家進口,總供應量達到8萬噸。據他觀察,2022年紅松產量更低,估計在2萬到3萬噸。受氣候影響,近3到5年紅松每年產量處于平均值以下。
“松子的營養價值高,需求量大,產量卻不高。現在國內松子主要的產量還是在紅松松子,主要生長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兩個地區,面積比較窄。”一顆紅松子能延伸出一條長產業鏈。松子為初始產品,之后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