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科技商票逾期風波仍在持續。正邦
6月8日晚,科技正邦科技公告,億商受豬周期影響,票逾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期調起年情形,截至公告披露日,查禍逾期未兌付余額合計5.42億元。逆市
另據上海票據交易所數據顯示,加倉截至5月31日,正邦正邦科技及其關聯公司已發生多起逾期。科技其中,億商上市公司主體逾期金額為4.79億元,票逾承兌人開戶機構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陽明路支行。期調起年
9日,查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公司了解到,逆市上述5億元的未兌付資金主要來自上市公司供應商。
“目前,公司也在與債權人進行溝通,商談進行延期兌付,很多供應商也已合作多年,其中部分債權人也比較理解公司的難處。”正邦科技人士當日回應稱,公司現在主要在全力保證正常生產。
至于后續的兌付資金來源,上述人士給出了三個方向,分別為日常生豬、飼料銷售的現金回款,以及剩余未用的銀行授信和股權或債權合作。
除了利潤層面的虧損外,豬價下跌也導致公司日常經營收回的現金規模顯著下降。 (視覺中國/圖)
按照正邦科技的說法,此次5.42億元的逾期主力包括了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
而據上海票據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正邦科技逾期金額為4.79億元,累計逾期金額6.62億元,這部分商票開戶機構為工商銀行南昌陽明路支行。
子公司部分的逾期情況,則主要集中在正邦養殖有限公司和正邦科技桑海分公司,逾期金額分別在1000萬元和250萬元左右。
若按照上述口徑統計,相當于6月以來,正邦科技及其關聯公司逾期金額再次增加5000萬元左右。
另據上市公司8日公告,債務逾期主體已從上述3家增加到11家,新增部分單筆逾期200萬元以下,其中昆明新好農科技有限公司逾期金額更是只有54.37萬元,顯示公司還款能力進一步下降。
實際上,正邦科技的債務問題早已擺上了臺面。
本報9日早些時候報道指出,今年5月的業績說明會上,便有投資者提出“近期有貴公司商票逾期的報道,請問這對公司會造成什么影響,公司是否有能力盡快兌付逾期的商票?”
同時,今年4、5月,正邦科技商品豬出欄均重只有86公斤/頭,不僅低于去年同期的140公斤的水平,也遠遠低于110公斤的行業生豬標準出欄體重。
提前出欄的背后,亦可能與公司希望盡快回籠資金有關。
此外,今年2月底,正邦科技董事會亦曾審議通過,計劃向大北農出售部分飼料公司股權,涉及德陽正邦農牧科技等8家公司的全部和部分股權。彼時,上述股權轉讓價格估計概數為20億-25億元區間。
而就公司賬目資金變化情況來看,其短期償債風險也十分突出。
2020年豬價高點時,正邦科技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一度達到117億元,但是隨著2021年的行業景氣度的反轉,上市公司兜里的現金以每個季度20億元左右的速度在減少。
2021年一季度末,上述資金余額為65.88億元,同年三季度末降低至25.46億元,到今年一季度末已經降至7.06億元。
另一邊,豬價持續低迷,公司回款規模下降,債務問題隨之爆發。
于是,在今年4月,正邦科技首次出現1.02億元的商票逾期。
正邦科技披露年報后,深交所下發的問詢函指出,“你公司截至報告期末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20.38億元,同比減少91.23%,持有的貨幣資金余額為51.33億元,同比減少60.65%,其中受限資金余額32.98億元,同比增加147.61%,包括被凍結的銀行存款2.06億元”,同時,交易所要求公司就其償債能力等問題作出說明。
不過,正邦科技除了6月1日發布了一份延期回復問詢函的公告后,至今未對上述問題作出正式說明。
正邦科技此次爆發的商票逾期風波,或早已在此前公司的“逆市加倉”中埋下伏筆。
嚴格意義上說,2019年以前,正邦科技還是一家飼料企業。
2017、2018年,上市公司飼料收入占比均超過60%,彼時公司養殖業收入占比則在30%左右。
但是,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對國內生豬存欄量產生毀滅性打擊后,豬價一路飛漲,新希望、正邦科技這類飼料企業看到了其中機會,加大擴產,并一度躋身A股生豬養殖業四巨頭。
2017年,正邦科技生豬銷量為342.25萬頭,2020年時增加到955.97萬頭。
2021年,是行業和正邦科技轉折點。
這一年,豬價回歸理性,全國外三元生豬價格從37元/公斤的高點,最低回落至10.5元/公斤,擊穿了絕大部分養殖企業的成本線,只剩下少數養殖戶能夠慘淡經營。
結果,正邦科技不僅未及時止損,反而選擇了“逆市加倉”。全年,其生豬銷量再次增加到1492.67萬頭,較2017年時已增加超過1151萬頭。
至此,正邦科技上述飼料與養殖業的收入結構逆轉,變成了60%是生豬,30%左右是飼料,成功轉型成了一家養殖類企業。
而按照早前調研紀要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育肥完全成本為20元/kg左右,剔除四項費用后的養殖成本為16.45元/kg。
而從2021年6月算起,該公司已經連續一年生豬銷售均價低于16元/kg,今年前4個月高點也是只有12.43元,直到5月份才出現較大幅度回升,但是仍然低于上述成本。
2021年成本可能有所出入,但是大差不差,這相當于公司2021年進入到了“越賣越虧,越虧越賣”的負循環里。
這也是公司2021年出現188億元巨額虧損,遠遠超過豬價高峰期2019、2020年合計70億元利潤的主要原因。銷售量級不一樣,賣得多,虧得就更多。
此外,除了利潤層面的虧損外,豬價下跌也導致公司日常經營收回的現金規模顯著下降。
2021年,在生豬銷售凈增加500萬頭的背景下,正邦科技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從上年的491億元降至423億元。
而成本端的支出剛性存在,使得公司手中的現金不斷流出。2021年一季度至今,只有2021年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正,其他四個季度全部為負,2021、2022年一季度分別達到-36.58億元、-13.61億元。
回歸歷史數據不難發現,2021年是公司資金急劇惡化的一年。
2020年末,正邦科技資產負債率為58.56%,到2021年四季度末已升至92.6%。今年一季度,豬價回落,公司期末負債率再升至97.03%。
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下降,導致公司資金流惡化、負債率上升,是整個生豬養殖業近兩年都面臨的問題,而正邦科技表現得尤為突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0年一季度,25家生豬行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45.37%,到2021年一季度時上升至50.43%,到今年一季度末時再次上升至60.05%。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除正邦科技負債率達到97%位居首位外,傲農生物、天邦股份兩家公司負債率也分別達到了89.92%和83.67%,這兩家公司一季度負債率也出現了20%到30%左右的增長。
相比之下,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情況稍好,多維持在65%至70%之間。
其中,需要重點提及的是溫氏股份。
2021年4月,本報曾報道指出,“在2018年至2020年的豬價上漲行情中,溫氏股份掉隊明顯。”“公司被牧原股份、正邦科技超越,銷量排名從2018年的行業第一滑落至第三,行業格局重新洗牌。”
另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2021年期間,溫氏股份商品肉豬銷量分別為2229.7萬頭、1851.66萬頭、954.55萬頭,2021年1321.74萬頭的銷量雖然稍有反彈,但是仍然遠遠低于2018年時的水平。
回過頭來看,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溫氏股份有意控制存欄水平和出欄節奏,這確實讓公司得以相對安全地降低了經營風險,業內人士也因此調侃,姜還是老的辣。
新希望的情況也較為相似,2020年生豬銷量為829.25萬頭,較2019年翻倍增長,但是2021年銷量則是小幅增加至997.81萬頭。
對比之下,“逆市加倉”的正邦科技2021年的增幅和絕對值則最為可觀。
而此次商票逾期風波之后,上述公司人士所給出的日常生豬、飼料銷售的現金回款,以及剩余未用的銀行授信、股權或債權合作三個“解決方案”,或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的債務問題。
以銀行授信為例,正邦科技一季度總授信254億元,其中未使用授信為71億元。但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資金仍需償還。對于公司而言,這或是拆東墻補西墻,只能解燃眉之急。
股權或債權合作的方式相對靠譜,但是本質上相當于通過外部力量幫助上市公司“補倉”,投資方也需要承擔一定風險。
以上方案屬于外部輸血,只能救得一時。
“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是因豬價下跌導致的償債能力惡化,接下來也許還需要等待豬價的上漲,正邦科技方能重獲內部造血能力,但是正邦科技又能否等到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