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雙師型通知》(下稱“通知”),就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職業教育教師中的超過特定稱呼,是師將受益師指“雙證”教師或“雙職稱”教師)認定工作提出要求。
教育部數據顯示,教育全國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2021年達到129萬人,部規“雙師型”教師在專業課教師中的范職占比均超過55%(中職56%、高職專科59%、業教育教高職本科59%)。雙師型
也就是超過說,目前全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在70萬人以上。師將受益師
然而,教育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指出,部規各省在雙師教師認定主體、范職認定對象、業教育教認定條件、雙師型認定程序等方面缺乏標準共識,缺乏與認定成果相配套的激勵制度和支持政策,需要國家層面出臺一個相對統一的認定基本標準,規范認定過程實施。
“雙師型”教師將獲得更好的激勵。在職務(職稱)晉升、教育培訓、評先評優等方面應向“雙師型”教師傾斜,課時費標準原則上應高于同級別教師崗位。
通知指出,各地應于2022年底前展開本年度“雙師型”教師認定相關工作。
通知指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主要適用于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含實習指導教師)。
公共課教師、校內其他具有教師資格并實際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員,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職教師,以及其他依法開展職業學校教育的機構中具有教師資格的人員,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可參照實施。
當前,職業學校與企業的人才流動更加暢通。比如,廣東省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教教師雙向流動。2021年,該省高職兼職教師人數達到2.8萬人,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人數比達1:1.7。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指出,由地方和學校結合實際自行確定,便于職教教師“雙師”素質整體提升,也進一步拓寬了教師個體發展通道。
通知指出,“雙師型”教師認定要突出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考察,注重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實績。要熟悉行業企業情況,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以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認定工作應按照個人申報、組織認定、結果復查的程序具體實施。
組織認定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程序指定具備認定條件的學校、第三方機構或專家組織等具體實施。
實施主體要明確負責部門,組建由教育部門、行業企業、院校專家等共同組成的認定專家評議委員會,嚴格按照標準條件,規范程序,保證質量。
通知指出,要制定激勵政策,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教師不同能力條件分級認定,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
在職務(職稱)晉升、教育培訓、評先評優等方面應向“雙師型”教師傾斜,課時費標準原則上應高于同級別教師崗位。
要根據“雙師型”教師不同階段發展需求,精準提供教育教學、崗位實訓、企業實踐等機會。
要鼓勵“雙師型”教師取得行業領域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聘行業領域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要結合學制和專業特點,對“雙師型”教師能力素質進行不超過5年一周期的復核,突出聘期內崗位業績考察,促進教師知識技能持續更新。
通知指出,國家制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各地各校制定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不低于國家規定的基本標準,可結合實際明確破格條件。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指出,職業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專科層次職業學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又分別劃分為19個專業大類和若干專業中類和專業,各地教師隊伍整體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國家層面較難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詳細的雙師型教師標準。
“鑒于此,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借鑒職稱評定工作有關做法,從國家層面出臺基本標準,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明確本級認定標準,學校制定認定的實施細則。”該負責人說。
該基本標準要求,“雙師型”教師應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人才需求,具有企業相關工作經歷,或積極深入企業和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崗位實踐,時長、形式、內容、標準等應符合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相關規定。理解所教專業(群)與產業的關系,了解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
按照國家基本標準,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
上述負責人指出,根據教師不同能力條件分級認定,給予政策激勵和獎勵傾斜,明確評定周期和復核制度,根據發展需求精準提供教育教學、崗位實訓、企業實踐等多種機會,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