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向綠做好金融業“五篇大文章”中,綠色金融居其一。銀行業何
保險行業率先行動。保險報告2023年12月13日,而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保險機構環境、丨新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新聞發布會,金融保險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和各大保險公司高管宣稱,發展《指南》是向綠國內首個聚焦保險行業環境、社會與治理信息披露,銀行業何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內容的保險報告行業自律性文件。
此前,而行原中國銀保監會曾下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丨新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更加重視綠色金融業務及其自身ESG(環境、金融社會和治理)表現。發展事實上,向綠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綠色信貸市場和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
2023年,哪些綠色金融業務發展較快?哪些支持政策在持續發力?哪些創新成為亮點?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我國已初步形成以綠色貸款為主,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金融租賃等綠色金融業態發展勢頭良好。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為主的多層次、多元化綠色金融市場。這為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綠色信貸快速增長,推動產業低碳綠色轉型。近三年,我國綠色信貸余額年復合增長率達35.26%。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居全球首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和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貸款余額分別達25萬億元、3萬億元、5萬億元和3萬億元。
綠色債券發展勢頭良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上半年,我國境內外綠色債券存量和增量規模分別為3.5萬億元和4692.57億元。其中,境內新增綠色債券發行數量207只,發行規模約4505.07億元。
保險以“保險端+投資端”雙輪驅動持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探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綠色保險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余額1.67萬億元。承保端提供環境污染責任險等風險保障,創新產品設計應對氣候災害,支持客戶風控并提供氣候風險減量服務,積極溝通再保市場應對氣候災害;從投資端來看,可持續投資規模增長,推動ESG投資產品創新,支持綠色轉型項目和相關企業。
此外,綠色信托和綠色金融租賃也不斷發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上半年,綠色信托資產余額和金融租賃公司綠色融資余額分別為2916億元和8500億元。
政策支持是推動綠色金融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金融監管機構持續推動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完善以支撐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2016年以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和《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等重磅政策陸續落地,不斷引導銀行保險業“向綠而行”。
2023年,綠色金融相關政策仍在持續加碼。2023年初,人民銀行決定,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貨幣政策工具。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并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范圍,進一步擴大政策惠及面。與此同時,央行對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末。上述兩項政策工具在2023年繼續并行實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碳減排支持工具余額增長568億元。
2023年12月,證監會和國資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通知》,旨在通過完善綠色債券融資支持機制,支持央企發行綠色債券(含綠色資產支持證券)融資,助力中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獲悉,人民銀行已牽頭起草煤電、鋼鐵、建筑建材和農業四個行業轉型金融標準,將在條件成熟時公開征求意見并發布。這將為金融機構滿足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的合理融資需求提供依據。
在政策的引導和促動下,金融機構不斷發力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統計發現,2023年,國內環境權益類創新產品發展迅速。銀行業推出包括碳排放權和排污權等抵質押貸款產品及以碳排放權作為債券擔保物的綠色資產擔保債券;
與此同時,針對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等領域的資金需求,金融機構推出了特色化的融資方案和綠色信貸產品,如園區貸、光伏貸等;
以清潔能源項目收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為還款或償債來源的收益類產品亦是亮點。如,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和國家儲備林建設貸款等;
此外,金融機構還將貸款利率等貸款或債券條款與企業關鍵環境績效掛鉤,創新研發結構化融資產品,激勵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如,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等;
在個人貸款和信用卡等領域,商業銀行也圍繞綠色消費加大創新力度,推出個人綠色消費貸款、綠色個人住房貸款、個人碳賬戶和綠色信用卡等零售領域綠色產品。
整體而言,金融機構“帶綠”產品更加多元化,并覆蓋對公對私全業務領域。
在政策持續指引和促動下,加之自我變革驅動,ESG報告儼然成為上市金融機構“第二份財報”。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統計發現,2023年,上市金融機構的ESG相關報告發布率超80%,居于各行業領先地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國有大型銀行和保險公司均設置了與綠色金融業務相關的部門或辦公室,統籌管理綠色金融和ESG績效。例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動全行深入落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能源管理規定》等要求,總行與36家一級分行及控股子公司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書,加強環境績效考核;中國平安保險則通過推動智慧辦公與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打造綠色建筑等方式,將節能減排工作納入企業運營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國內外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轉型實踐建議,我國銀行保險機構可參考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FSB(金融穩定委員會)和PCAF(碳核算金融聯盟)等機構的準則,提高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能力,從自愿披露ESG治理轉為強制披露。
作為綠色金融的有效補充,轉型金融已成為綠色金融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轉型金融重點服務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的產業和項目,為高排放或難以減排領域的低碳轉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資金支持,推動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在經濟活動中的占比不斷提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很多金融機構開發設計多種產品,支持實體經濟轉型。轉型金融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驅動力。如,陽光保險探索以“保險+服務”模式,助力棕色產業綠色轉型;陽光保險還創新開發“低碳項目機器損壞碳交易損失保險”,為參與碳交易的各類企業提供減排設備碳損失保障。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建議,在堅持市場化原則推動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發展和有效銜接的同時,中國銀行保險業應借鑒G20轉型金融框架,制定重點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提供更多轉型金融產品,幫助實體經濟平穩轉型。
2025-04-17 01:08
2025-04-17 00:35
2025-04-17 00:19
2025-04-16 23:28
2025-04-16 23:15
2025-04-16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