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健/圖)
2022年2月下旬,不愿種一條爆炸性新聞在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柴家村的個北種糧大戶們之間傳開——同屬明集鎮的牛官村,在剛結束的土地第二輪土地流轉競標中,承包費最高被“拱”到每畝500斤小麥+1000斤玉米。流轉以目前的到想多種糧食價格折算,每畝約合2100元。不愿種這是個北一個讓人咋舌的價格,比該鎮最早實行土地流轉的土地柴家村高出將近一半。
盡管認為此價格過高,流轉但柴家村的到想多種種糧大戶們承認,隨著糧價上漲,不愿種近幾年“包地”越來越“有賬算了”。個北
1980年代初,流轉柴家村效仿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到想多種做法,將全村土地分到各戶,實行俗稱“大包干”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在初期曾極大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經營模式,逐漸顯現出弊端。將土地二次承包,讓少數種田能手進行規模化耕種,被認為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農村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中國農村新一輪土地改革由此啟動。
2014年,柴家村在全鎮率先推行土地流轉,通過“二次承包”,全村99%的耕地流轉到11個種糧大戶手中經營。
當時,全村只有兩戶沒有參與土地流轉,柴象河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沒將土地流轉,是因為自家的承包地分在了地邊上,實際畝數比紙面畝數要多,再加上他自己又開了一些地,如果參加土地流轉,只能按紙面畝數分得承包費,就顯得不劃算。另一戶的情況也是如此。
實際上,早在2014年那次大規模土地流轉之前,在柴家村,村民之間就已經自發進行土地流轉。當時的背景是,隨著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到當地工廠上班,相比之下,種糧收益較低,越來越多的村民把地交給其他村民代種。
柴象魯在本村“包地”已有20年歷史,起初交給他種的,多是鄉村教師等有工資收入的
2025-04-17 02:47
2025-04-17 02:40
2025-04-17 02:37
2025-04-17 02:34
2025-04-17 01:11
2025-04-17 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