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毀容四川巴中南江縣一處開鑿于北魏晚期,千年距今1400多年的造像摩崖造像被人涂抹破壞,引發關注。為們網友看完圖片后感慨:“令人欲哭無淚,毀容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千年”
網友發布的造像圖片顯示,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綠綠。為們一些造像的毀容蓮座、衣服、千年頭飾、造像手中器物分別被涂上了不同的為們色彩。
南江縣一摩崖造像被涂抹后(圖上)和被涂抹前(圖下)
相關考古調查報告顯示,毀容該處造像系2021年新發現。千年2022年2月,造像巴中市文物局、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安碑林博物館和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聯合對該處摩崖造像進行調查工作,隨后形成的報告認為:
“摩崖造像罕見地始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續鑿,開鑿年代早,形成過程復雜,其整體將地表天然石包開鑿為造像碑的特色做法,在四川地區屬于孤例。這些材料在完善四川石窟發展序列,揭示四川地區和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藝術交流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當地另一處摩崖造像被涂抹后(圖上)和被涂抹前(圖下)
記者致電巴中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事情是前兩天發生的,當時通過監控發現就去制止了,“因為在荒山野嶺,趕到時他們已經涂完了。造像是前兩年才發現的,還沒有納入文保單位,我們已經建了文物棚和監控,但太遠了在山里面,當地的保護力量也有限。”
工作人員介紹,涂抹造像的都是些七八十歲的老太爺,說是為給菩薩“穿衣還愿”,“我們也不好處理,只能批評教育。”
對于造像能否恢復原貌,巴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說,涂抹造像的顏料主要是丙烯類,目前已經邀請相關專家論證,“應該是可以恢復的,我們也會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也通過媒體呼吁大家提高文物保護意識。”
15日凌晨,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發布關于“石飛河摩崖造像被涂色”的情況通報:
11月13日,我縣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經初步調查,11月6日,四川省閬中市居民李某華委托巴中市南江縣赤溪鎮金銀村村民王某國(李某華之母)請高塔鎮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對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還愿”。事件發生后,當地立即對現場增加了保護措施,防止不當行為造成二次損害。同時,公安機關正在依法開展調查。
11月14日,四川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巴中市文物局專家進行現場查勘,并研究制定保護修復方案。南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已聯系具有文物評估資質機構對摩崖造像價值及因涂抹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下一步,我中心將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處置和修復情況。
其實,由于基層文物保護力量較弱,全國各地類似的文物損壞現象并不少見。
在故宮、頤和園、秦始皇陵兵馬俑等著名景點之外,山林里的古墓、荒野中的長城、懸崖上的佛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些“冷門”的文物,正在褪色、風化、坍塌、消失。
B站UP主@遺產君對此深有感觸。“2015年,我參觀了近20處山西古建筑,大部分都很破敗。一些宋元時期的木構建筑整個屋頂都是塌的,墻也是倒的。”
也是從那時起,他決定做一名文物分享博主。8年來,他走訪了全國2000多處文物古跡,發布了25000多條文物帖文。
這些年,國家文物保護力度逐漸加大,“前兩年我再去山西,看到情況改善了很多。只要是‘國保單位’,基本都修復好了,我快認不出來了。”
“國保單位”,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文物局直接撥款保護,力度最大。然而,我國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里,能被國家重點保護的,只有5058處,不到0.7%。
那些散落于鄉村山野間的低級別文物,才是更讓人擔心的。
就在不久前,山西長城被挖上了熱搜:兩名工人為了“抄近路”,竟然用挖掘機把一段明長城挖了個大缺口。
山西明長城的悲劇并不是偶然。2018年,博主遺產君在敦煌旅游時,從陽關回市區的路上,看到私家車直直地從一段漢長城上碾過去。
“許多冷門文物都經歷了類似的破壞。”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特任研究員朱展云表示,這幾年大規模、有組織的文物盜掘少了,但“無心之失”還有很多。
山西某清代探花府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些本該被保護的文物遺跡,大多難逃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