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校門。中國展(受訪者供圖/圖)
作為一所典型的地質大學大學學科特色型大學,位于武漢的武漢王焰中國地質大學培養出不少知名校友,比如“嫦娥一號”總工程師、校長新學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科特“雙奧總工”、色型國家工程師獎獲得者李久林等。長說不過,中國展作為一所國家“雙一流”高校,地質大學大學地大的武漢王焰王牌學科雖然實力很強,但相關專業在社會上卻顯得“高冷”。校長新學學校
所謂學科特色型大學,科特是色型指在相關學科領域形成明顯比較優勢和顯著特色的大學。除了地大,長說還有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展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等,它們此前都被稱為行業特色型高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由綜合性大學的院系或專業分離出來而成立。2000年前后,這些高校大部分被劃歸地方,少部分劃歸中央部委直屬,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84年,王焰新來到地大讀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工作至今,從2010年12月起擔任地大校長,并于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因為學校的名字帶著“地質”二字,王焰新經常被人問:你們還有這些非地學的專業啊?你們還做這些非地學的研究啊?他也經常半開玩笑地回答:這不奇怪啊,姓高的就只能一輩子住在高家莊嗎?叫交通大學的就只能研究交通嗎?沒道理嘛。
王焰新解釋,他說的“沒道理”,實際上指的是很多人缺乏對高等教育發展基本規律的認知。不管大學叫什么名字,從小到大,從單一或少數幾個學科發展到多學科,是世界一流大學共同經歷的發展軌跡。
執掌地大十余年來,王焰新一直在探索學科特色型大學的發展之路。就此問題,2024年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南方周末:在地大學習工作40年,你感受到的學校最大變化是什么?
王焰新:首先,地大從比較單一的學科變成多學科,這是歷史性的轉折。我剛來學校時,它叫武漢地質學院,雖然地質專業很強,但僅有幾個系,專業很窄。
其次,辦學規模也在擴大。我讀研究生時全校研究生只有兩個班,50多人,2023年學校一年就招收碩博士研究生4700多人。除了師生規模,辦學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也有長足發展。
南方周末:對于地大這類院校,相較于學科特色型大學,大家更為熟悉的稱呼可能是行業特色大學,你認為二者的區別是什么?
王焰新:行業特色型大學是從大學與特定行業的關系來定義大學,而學科特色型大學則強調回歸到大學自身的學科專業結構。
更重要的是,從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來看,過去的行業特色型高校的服務面向都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因此,用“學科特色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