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世間》中周家一家之主周志剛退休后從大三線回到老家、專訪城鄉結合部的人世“光字片”。即便如此,間導一家人過年也很難團圓包餃子。演李 (劇組供圖/圖)
電視劇《人世間》展現的代都是“沉默的一代”,也演活了“沉默的小人一代”。
一開場,分母是構成1969年的中國。東北某省會城市吉春市的專訪城鄉接合部“光字片”,一個叫周秉昆的人世年輕人經歷了兩件大事:一是目睹了死刑犯游街和被槍決,其中一個是間導自己在工廠車間里一起干活兒的好哥們兒,深受震撼;二是演李父親周志剛要去“三線”當泥瓦工,支援三線建設,代都哥哥周秉義和姐姐周蓉,小人也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分母成了知青,家里只剩下“老疙瘩”周秉昆和母親相依為命。一家人的生活軌跡從此發生巨變。
故事由此鋪展開來,跨越五十年?!肮庾制钡某W?、工人階層出身的周家五口人是故事的圓心,由此輻射出枝枝蔓蔓。周家人之外,《人世間》里出場的人物多達百人,勾勒出一代人的“大江大河”。
該劇改編自作家梁曉聲茅盾文學獎同名獲獎小說《人世間》。導演李路拿到這本小說的時候,《人世間》還沒有獲獎,李路看完大為感動,決定改編拍成電視劇。他之前的兩部代表作分別是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和法治劇《巡回檢察組》。更早之前,他是南京電影制片廠生產副廠長、江蘇電視臺電視劇制作中心主任。
李路拍電視劇有野心,要拍就要拍偉大的作品,《人世間》里的小人物,符合他心里對“偉大”的定義。
項目定下來,李路約梁曉聲見面,見面第一句話,他問梁曉聲:為什么要寫這部小說?梁曉聲告訴他,最初只是一些個人情愫。梁曉聲的父親是“大三線”的建設工人,1950年代中期就離開家,每隔幾年才回一次。好不容易回家探親一次,“知青”梁曉聲又下鄉了,總是和父親錯過,見面次數少之又少。梁曉聲寫《人世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彌補感情上的缺失,尤其是父親去世后,他覺得要用文字致敬那一代工人。
梁曉聲一家的情況,和《人世間》的周家很像,“文革”期間,父親去三線,梁曉聲和大弟弟下鄉了,家里剩下母親、哥哥、妹妹和一個小弟弟。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小弟承擔了照顧全家的重擔。劇中的周秉昆,就有小弟弟的影子?!斑@些留在城市普通勞動家庭的青年,在我們的文學、戲劇、影視劇中幾乎是缺失的,他們被表現得非常少,是沉默的一代,那么我就為他們寫本書吧?!绷簳月曉诓稍L中說。
梁曉聲對李路也有問題,他反問李路:為什么要把這樣一部小說拍成電視劇?李路回答:“我對工人題材有感情”。七年前,李路就自掏腰包,拿下了一部工業題材小說,卻找不到編劇。和梁曉聲一樣,李路也是東北人,成長過程中,他目睹過東北重工業的繁盛和興衰,也見證過工人群體在面對下崗時的陣痛和堅忍。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