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通勤中,每天每一趟交通工具都要精確時間。橫穿 (農健/圖)
除了身份證開頭的兩次數字,家人世代生活在上海金山區朱涇鎮的上海金萱覺得,自己其實很難與“上海市民”這個身份產生聯系:30歲的位上金萱不會說上海話,她所生活的班族地方,出了門是曾經一條兩車道的馬路,把一個又一個建著低矮小屋的極端通鎮子串起來,每個鎮子之間,每天還有成片的橫穿工廠和綠油油的農田——也有新建的商品樓盤,掛著“公園級生活”的兩次廣告吸引買家。
如果從家門口出發,上海前往印象中那個上海,位上金萱要先騎上一段電動車,班族來到鎮汽車站,曾經在這里換乘高速巴士,到達50公里外的虹橋機場站轉地鐵,坐26個站,出站搭乘園區班車,下了車再步行一段距離,總共走上100公里,單程花費近3個半小時、票價18元。
2019年5月,金萱決定轉行,從金山區工廠里的質檢員變成楊浦區的寫字樓白領,這段100公里的路,是她要跨越的第一步。一周5天,每天往返200公里,至少6個半小時,她走了近一年。與之對應的是她每月拿到手的工資:4125元。
她原以為自己只是這個超大城市中一個小小的褶皺,直到2022年9月2日,她把這段上班經歷發上社交網絡,立刻登上微博熱搜。“之前看網上其他人分享的通勤時長,都是來回2-3個小時,當時覺得,應該沒人比我的通勤更長了。”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但很快,金萱的朋友認出了她,將她拉進了一個金山的通勤群。她才意識到,原來周圍有很多同齡人和她一樣,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極端通勤。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下文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44個主要城市中,單程通勤時間超過60分鐘的“極端通勤者”總計超1400萬人,占比達13%。而在上海,這個數值達到了18%。
在“北上廣深”4個超大城市中,平均通勤的空間半徑為38公里,這代表了城市交通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對個體通勤者來說,平均通勤距離為9.4公里,遠超單程距離不高于5公里的“幸福通勤”標準。報告統計發現,2021年,上海市的平均單程通勤耗時為40分鐘,較2019年減少兩分鐘,平均單程通勤距離則達到9.5公里,兩項數據均居全國第二。
該報告的負責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數據應用與創新中心主任付凌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極端通勤,不僅降低通勤者自身的生活品質,也在增加城市運行成本,如加重交通擁堵或者更多的基礎設施投入,在城市的規劃、建設或管理中,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關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福島核污染水今年第二輪排海將于17日開始
財政部: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在5月17日發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向總統尚達曼提交辭呈
白洋淀千里堤:蘆葦人家的今昔
“量化投資之父”西蒙斯去世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