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卵前,不知中華鳳頭燕鷗會給伴侶喂食(何既白/圖)
穿行于漫過頭頂的綠草,空氣里蒸騰著植物、燕鷗泥土和海水的不知氣味,短促嘈雜的道只多少鳥鳴聲越來越近。小徑深處是燕鷗一間木屋,走上三四級臺階,不知推開門,道只多少在昏暗狹小的燕鷗屋內摸索著窗戶的位置,掀開窗板的不知瞬間,光亮和潮水般的道只多少鳴叫聲一起涌進來,成百上千只鳳頭燕鷗在眼前喧鬧、燕鷗翻飛,不知遠處是道只多少沒有盡頭的天空和大海。
燕鷗們察覺不到木屋里的燕鷗視線,它們忙著孵蛋、照看雛鳥、閑逛或者與鄰居們吵架。每年春末,鷗群分批從東南亞的越冬地飛來位于浙江沿海的無人海島,用三四個月的時間生育雛鳥,直到夏季末尾,雛鳥學會飛翔后,它們才逐漸離開。鷗群中,絕大多數是大鳳頭燕鷗,混雜著極少數中華鳳頭燕鷗,后者是島上觀察者的關注對象。
島上的一天往往從木屋觀鳥開始,其余的大部分時間,是坐在監視器后面觀鳥。四塊監視屏中,有兩塊顯示著繁殖場的全景,還有兩塊是中華鳳頭燕鷗聚集區的近景。從木屋和全景鏡頭中,能大致了解今年一百多只中華鳳頭燕鷗的巢位數和繁殖狀況,但要具體記錄一對燕鷗孵蛋時換孵的頻次、喂養雛鳥的情況,則需要志愿者參照24小時錄像的近景監視屏來記錄。
兩名志愿者分別從近景監視屏中選取了幾對重點記錄的燕鷗,但除非鳥腳上套有腳環,否則難以分清鳥的長相,只能靠監控攝像頭連續追蹤。睡過一晚后,邢泓靜看到監視畫面總是充滿疑惑,“它們都是誰,這是誰的蛋?發生了什么?”看完監控回放,她才重新厘清了場上的局面。
邢泓靜和劉嘉欣將這一過程稱為“破案”,案件結果有驚有喜。2024年5月6日,邢泓靜看到監控區域地上的十幾個燕鷗蛋破開,看了回放才知道,有一只西伯利亞銀鷗飛來繁殖場,將燕鷗蛋逐個啄破取食。邢泓靜心疼不已,此前因為游隼的攻擊,燕鷗們已經兩次棄巢。
5月10日則有好消息,劉嘉欣發現繁殖場在前一晚迎來了超過2000只燕鷗落島。之后島上進入平穩的繁殖高峰期,截至6月5日,燕鷗巢數超過3500巢,正在繁殖的中華鳳頭燕鷗有48巢,成鳥的數量在高峰期至少有109只。“鳳頭燕鷗的巢很簡陋,僅僅是在地上刨出來的小坑,”劉嘉欣對著監視器解釋,在繁殖場的砂石地上,窩在巢中的燕鷗分布得密集而均勻。“它們注重維持‘社交距離’,既需要群落帶來的安全感,又不喜歡其他燕鷗離巢太近,一旦有鷗越界,就會用喙啄擊。”
志愿者的工作依賴經驗,需要能夠辨認鳥類品種、數清鳥群數量、拍攝影像資料、描述鳥類情況,第一次使用高倍數的望遠鏡和超長焦相機的人,可能連位置也找不準。劉嘉欣和邢泓靜從今年報名的三千多名志愿者中被選出,正是由于以往豐富的相關經歷。
邢泓靜在小學階段開始觀鳥,媽媽洪琳是一名小學科學老師,也是資深觀鳥愛好者,她告訴邢泓靜,“會觀鳥,走到哪里都不寂寞。”2023年大學畢業后,邢泓靜短暫地進入一家開發AI識鳥技術的公司,原本以為有很多機會去戶外觀鳥,沒想到是坐在辦公室里工作。幾個月后,她辭了職,申請了國外的動物學研究生課程,趁著留學前的空當參與志愿項目。
劉嘉欣在大學學習林學,憑借對鳥類的興趣,選擇了與鳥類學研究相關的畢業論文選題。來鳥島之前,她曾專門去廣東南澳島看燕鷗,聽說中華鳳頭燕鷗極其稀少,翻遍了相機里的照片,希望能拍到它的身影。后來,朋友給她推薦了一部關于中華鳳頭燕鷗的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
鐵墩島是一座由3部分島礁組成的小島,中間面積最大的那塊稱為“中鐵墩嶼”(拯救“神話之鳥”項目組提供/圖)
中華鳳頭燕鷗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20世紀關于它的最后一次確切記錄,是1937年動物學家壽振黃委托助手去青島沿海采集標本。后來直到2000年,臺灣攝影師梁皆得在馬祖列島拍攝到混居在大鳳頭燕鷗群里的中華鳳頭燕鷗,它的存在才重新被確認。
2004年夏季,浙江自然博物
2025-04-17 00:55
2025-04-17 00:32
2025-04-17 00:28
2025-04-17 00:22
2025-04-16 23:54
2025-04-16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