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民經常親自為來訪者介紹,交談他上課或外出時由志愿者為來訪者講解。復旦(南方周末記者 黃思卓/圖)
一座藏在復旦大學楓林校區里的人體人體人體科學館,火了。科學
“好多人都是館館看了小紅書、大眾點評過來的長標,大家都好奇展示人體標本的本讓不再地方,怎么就成了‘小眾打卡地’‘網紅博物館’。神秘”為了不漏接每一個咨詢電話,交談館長周國民特意把科學館的復旦座機和他的手機號綁定,因此整個國慶假期,人體人體周國民的科學手機響鈴幾乎沒有停過。
很少參觀者知道的館館是,人體科學館館長只是長標周國民的眾多工作之一,他在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曾擔任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系主任近二十年,本讓不再2023年秋季學期伊始還承擔20多個課時/周的教學任務,校外還有許多解剖學相關的職務和頭銜。
“今年是我在人體科學館的第十年,我還想把科普做得更好,挖掘更多故事,讓普通人也能感受醫學的溫度。”周國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以下根據周國民教授的口述整理:
人體科學館雖小,但歷史悠久,收藏頗豐,比如貼著燕京大學標簽的組織切片,1930年產于德國的顯微操作儀,完整的骨架和全身塑化標本,但進門最顯眼的地方,放的是嬰兒
2025-04-17 03:41
2025-04-17 03:04
2025-04-17 02:36
2025-04-17 02:14
2025-04-17 01:20
2025-04-17 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