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狀告母校的程序問題訴訟中,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學生姚興思(化名)獲得了勝訴,高校但他并未感到興奮。開除
2021年1月的作弊一次考試中,姚興思將手機帶入考場。學生這是被判敗訴校規禁止的行為,姚興思被處以校規中最嚴厲的為何處分,開除學籍。多因隨后,程序問題姚興思起訴復旦大學,高校要求撤銷處分。開除
2022年7月5日,作弊上海市靜安區法院作出判決,學生撤銷復旦大學對姚興思開除學籍處分的被判敗訴行政行為。
根據判決書的為何內容,法院認為,復旦大學在作出開除決定時,沒有向姚興思說明開除的理由,也并未聽取他的申辯。
早在1960年代,教育部的工作條例中就有作弊即開除的規定,但到了1990年代,考慮到學生的前途,鮮有學校繼續嚴格執行。
如果學生因此起訴學校,后者敗訴的理由,許多與程序相關。南方周末記者梳理裁判文書網后發現,2012年-2021年間,共有62份與因作弊而被開除學籍、取消學位相關的判決書。在28起學生勝訴的案件里,未及時傳達、未告知學生擁有申訴權利或未通知申訴時限等,是部分學校敗訴的原因。
“學校面對的是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學生,應該首要考慮他們的受教育權。”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鄒榮認為,不論是給予學生處分,還是對于試讀期的規定,中國高校往往參照干部管理的方式管理學生,“在育人的目標之下,大學應該更有人文關懷的精神”。
2018年1月8日,臨近大學期末考試,浙江某高校掛出的考試周防作弊橫幅。圖文無關。 (視覺中國/圖)
姚興思于2017年被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他自述高考成績在省內排名前300。姚興思坦言,進入大學后,他的成績并不突出,“時常要擔憂課業成績”。
疑似作弊的行為發生在2021年1月11日上午的病理生理學考試中。按照姚興思的說法,他此前有把手機放在文具袋里的習慣,加上當天吃了感冒藥,“大腦昏沉忘記把手機拿出筆袋”。結果,在當天考試準備拿橡皮時,發現筆袋里有手機,“我一時驚惶,在猶豫要怎么處理時,就被監考老師發現了”。
根據法院認定的事實,當時,監考老師發現試卷下有手機,手機瀏覽器中的內容與考試無關,但卻有四張拍攝于考試當天的病理學知識相關照片。同日,姚興思作出書面陳述稱,考試中試圖拿出手機
2025-04-17 01:30
2025-04-17 01:27
2025-04-17 01:21
2025-04-17 00:00
2025-04-16 23:32
2025-04-16 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