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央行我們為您挑選了如下十件值得關注的買國政經新聞,包括國債受熱捧、債意財政部和央行都有動作;村鎮銀行加速退出歷史舞臺;立法工作持續近二十年的什政能源法進入新的立法階段等。
細究來龍去脈,經事我們一起看看這些事件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央行故事與趨勢。
近期投資者積極認購儲蓄國債,買國部分銀行出現了“一債難求”的債意情況。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在4月22日的什政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4月發行的經事電子式儲蓄國債,發行首日即售出計劃發行額的央行99.7%,進度明顯快于近幾年的買國平均水平。
李先忠表示,債意“一債難求”核心是什政需求旺盛、供給相對不足,經事并表示財政部將研究適當增加發行規模,進一步調降單人購買的限額。
解讀:理財不再剛兌、基金收益低迷,加之近期大額存單暫緩銷售、銀行存款利率降低,投資者急需一個安全的資金去處。今年4月發行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儲蓄國債,分別是期限3年(利率2.38%)和期限5年(利率2.5%)兩種。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部分國有大行的大額存單利率,3年期和5年期的產品利率已然跌到2.3%—2.4%之間,國債的優勢就此凸顯出來。國債通常被視作較為安全的投資產品,但也有產生虧損的可能,比如提前贖回。按照相關規定,購買儲蓄國債半年內贖回沒有利息,還要支付銀行承銷0.1%的手續費,假設在購買國債后半年內贖回,1萬元的投資就會虧損10元。
4月23日,財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提到,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央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也提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解讀:這是QE(量化寬松)嗎?顯然并不相同。量化寬松通常發生于低利率或零利率時代,在
哈馬斯發言人遭以軍轟炸身亡
成都大運會藝術體操項目收官,中國隊再添一金一銀
加快環境信披改革,補齊ESG的E短板
村民接雨水煮湯、家屬千里尋人:晚點三天的列車終抵京
小米回應車禍致3死事件6大質疑
殺死自己的孩子?韓國“幽靈嬰兒”背后的殘酷現實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