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卡爾伯勒(Michael Kalberer)是一個不幸的人,但又很幸運。可編
他喜歡聽音樂,注射器從小就是可編一名體育迷,尤其喜歡冰球。注射器雖然天生就有腦癱,可編但他一直都積極面對生活。注射器大約10歲時,可編卡爾伯勒開始感到自己的注射器視力似乎出了問題,先是可編感知視野的深度有困難,之后是注射器視野變得越來越窄。情況一直在惡化,可編12歲時,注射器卡爾伯勒已經被眼科醫師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可編盲人(但仍有一定的視力)。醫生后來給出的注射器診斷是,卡爾伯勒患有一類名叫萊氏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的罕見遺傳病。有至少20個基因的突變會導致這種疾病,這些基因在視網膜的發育和功能上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使卡爾伯勒致盲的突變發生在一個叫CEP290的基因上。
2020年9月,卡爾伯勒加入了基因治療科技公司Editas Medicine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把基因編輯技術的必要分子元件注射入他的眼睛里(視網膜以下的區域),試圖通過基因編輯來修復CEP290基因上的突變。很快,卡爾伯勒就感覺到了變化:他比以前更容易辨識出各種形狀;他的視野比以前更寬廣了;他又能區分不同的顏色了。如今的他能看清盤子和餐具的輪廓,能夠比以前更輕松、更順利地進餐。
但有更多的人比卡爾伯勒不幸。即使是在Editas Medicine的這項臨床試驗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參與者的癥狀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好轉。
事實上,在14名參與者中,僅有3人的狀況有明顯的改善(因為多方面的考慮,Editas Medicine甚至已經暫時擱置了這個項目,尋求到合作伙伴后才會考慮重啟研發)。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這種低有效率。比如,有可能是病人的視覺系統損傷已經相當嚴重,即使突變的基因被修復過來,視覺系統也已經無法正常運作。
另一種可能是,研究者用來將基因編輯的分子元件導入細胞的遞送系統效率不夠。在基因編輯技術向臨床應用轉化的過程中,另一個瓶頸是遞送系統的專一性:怎樣把基因編輯系統只導入病變的目標細胞(靶細胞)內,盡量避免其他細胞和組織受到影響被誤編輯。
對于一部分疾病來說,這個困難或許不難解決。比如,在面對鐮狀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這樣的疾病時,研究者可以用基因編輯技術在體外編輯細胞,然后把細胞輸入病人的體內。但對其他一些疾病來說,無論是使用基因編輯,還是使用某種藥物,遞送系統的專一性問題都稱得上是最重大的障礙之一。想象一下,如果希望治療一名腦癌患者,怎樣才能在徹底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傷害到大腦各式各樣的其他細胞?
非共生發光桿菌的“注射器”可以把攜帶的物質注射到細胞中。 (資料圖/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日開發出了一種“可編程”的蛋白質分子遞送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個分子“注射器”,可以讓科學家和醫學研究者隨心所欲地把蛋白質分子——無論是基因編輯系統的分子元件,還是常規的蛋白質藥物——專一性地注射入感興趣的細胞中。發明這項技術的人正是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