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賣西周青銅編甬鐘民事公益訴訟案,九龍治水是努力全國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第一案”。 (九江中院官網/圖)
二十大報告在提及嚴格公正司法時,訴前訟指出要“完善公益訴訟制度”,解決檢第這是最高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及公益訴訟制度。
2014年10月,廳廳談文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后,長胡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衛列最高檢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兩年試點工作。保領2017年7月1日,域公益訴修改后的九龍治水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實施,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正式確立。努力
在2022年7月18日中宣部舉行的訴前訟“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檢委會委員、解決檢第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介紹,最高公益訴訟制度確立5年來,共立案67萬多件。
隨著立案數量的增加,公益訴訟案件的辦案范圍,也從最初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四大傳統領域,逐漸拓展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
2022年8月30日,倒賣西周青銅編甬鐘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江西省九江中院開庭,法院判令被告承擔文物修復費用10萬元及專家評估費用,并在全國性媒體刊登公告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
南方周末曾報道這一全國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第一案”,其意義在于實現了公益訴訟從不可移動文物到可移動文物的突破。
未來,公益訴訟如何更好助力文物保護?司法實踐中還有哪些難題待解?針對這些問題,南方周末專訪胡衛列。
南方周末: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設立之初主要是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英烈紀念設施保護等5個領域開展,怎么延展到文物保護方面的?
胡衛列:這是回應群眾關切的現實需要。遠的不說,近幾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提出的建議和提案就高達幾十件。
此外,我國是文物大國,現在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僅靠文物部門單打獨斗,難度和壓力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