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之下,逆勢承載“五篇大文章”重任的重任之下陣業金融業年報格外引人關注。
近年來猶如一匹黑馬的平安平安銀行于2024年3月14日發布2023年年報。這是銀行業年國內金融業首份年報。次日,大變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率一眾新管理團隊首次亮相,績能金融就2023年度業績面向機構投資者和媒體進行線上線下公開交流。否再
平安銀行新管理團隊首次亮相年報業績發布會。提振透視(李鶴鳴 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報①作為首家正式發布2023年度業績的逆勢上市銀行,平安銀行的重任之下陣業各項業績指標對于判斷整體銀行業2023年各項經營指標的風向標意義重大。銀行業如何將監管機構關于金融業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和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平安系列政策落實到日常經營管理中,可從平安銀行年報窺見一斑。銀行業年
正因如此,大變平安銀行此次業績發布會受到行業內外高度關注。績能金融在發布會期間,在線直播瞬時人數最高達20萬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在現場觀察到,持續兩個多小時的會議期間,冀光恒重點就架構改革和2024年發展戰略等問題回應機構投資者和輿論關切。平安銀行各種變革行動正在進行中,以期在承壓之下再度提振業績。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從“深發展時代”到“平安銀行時代”,這家中國老牌股份制銀行歷經多次重大改革,屢屢浴火重生。正在進行中的新一輪改革,能否讓平安銀行真正煥發生機,尚需時間驗證。但平安此次變陣更代表了銀行業在利差降至歷史新低和肩負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重任之下的歷史性求變之切。
當月是冀光恒履職平安銀行黨委書記的第10個月,也是他獲批行長任職資格滿4個月。對一家成立迄今已37年歷史的商業銀行,冀光恒掌舵時間雖并不長,但平安銀行新一輪改革卻走向深處。
首先是銀行的組織架構全面煥新。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該行2022年和2023年的組織架構圖清晰看到,平安銀行總行層面舊有的大公司、大零售、大內控、大行政等四大板塊被拆解重構為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資金同業、風險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資源等六大板塊。與此同時,一級部門從45個減至32個。其中,自2012年“邵平時代”成立的平安銀行舊有的事業部制組織架構已蕩然無存。
平安銀行2023年組織架構圖。(摘自平安銀行2023年度報告)
平安銀行組織變化最大之處在于零售金融板塊,一級部門從之前的17個減至7個。其中,原東區、北區和南區三個區域的零售業務管理部被撤,零售風險管理部劃歸風險部門,汽車消費、保險金融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一級業務部門被整合至綜合金融拓展部,普惠金融部則被劃歸公司金融板塊,運營管理部、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和安全保衛中心等中后臺回歸全行共同資源板塊。
平安銀行2022年組織架構圖。(摘自平安銀行2022年度報告)
如何看待事業部制的存與廢?冀光恒指出,事業部制對于穩定的、周期波動小的行業,采取單獨考核、單獨激勵制度是有好處的。但對于波動性較大、周期性很強的行業,如果采用事業部制,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事業部制難以自我革命。換言之,只要這個事業部存在,它就要做業務,要不斷放貸款,因為它要生活,想要獲得利潤。一旦行業周期拐點來臨,比如個別銀行的地產事業部,就會給這些銀行帶來重創。
從2013年時任行長邵平啟動事業部制改革,到2023年新任行長冀光恒推動組織架構重塑,平安銀行事業部制改革恰滿10年。在此期間,事業部制給平安銀行帶來哪些具體影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發現,從貸款行業分布看,2014年成立的地產、能源礦產、交通、現代物流和現代農業等事業部成立初期信貸規模增速明顯加快。如,農業相關貸款余額增速在2014-2015年一度高達52%和70%。
上述事業部業務快速發展,推動平安銀行對公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穩步提升至近64%。
但從2017年起,平安銀行上述行業不良貸款開始陸續加速出現,其中較為典型的是能源礦產事業部。屬于能源礦產事業部下的采掘業,2013年末幾乎零不良,到2017年不良率已升至3.78%。然而更多問題貸款暴露發生在2017后。2017-2020年,平安銀行采掘業貸款余額持續壓降的同時,不良率快速提升。2019-2020年,采掘業不良率分別高達12.4%和15.93%。直至2021年,通過一次性計提核銷,該行采掘業貸款不良率才重回1%以下。截至2023年,隨著能源行業不良率從2022年末的2.83%驟降至幾乎為零,始自2014年事業部制改革對平安銀行對公貸款質量帶來的波動才基本重歸平靜。
平安銀行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對公貸款整體不良率0.63%,雖較2022年底上升2個基點,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重點領域風險控制較好,房地產對公貸款不良率0.86%,承接2022年走勢繼續下降,融資平臺繼續保持零不良。
對于平安銀行而言,房地產和融資平臺兩大風險點,資產質量表現確實亮眼。
組織架構變陣的背后,總行和分行管理團隊的變化更令人關注。
在業績發布會現場,隨同冀光恒一同亮相的還有平安銀行5位行領導:楊志群、項有志、張朝暉、吳雷鳴以及董秘周強。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根據該行2023年度報告披露的管理層信息,其中并未提及張朝暉和吳雷鳴。冀光恒的4位副手中3位擁有地區分行“一把手”任職經歷。
“總行的行領導都要有分行行長的經驗,部門總經理都應該做過分行行長,要熟悉銀行的核心業務,至少要包括信貸、會計、資金等。”冀光恒表示,通過架構調整和精簡總行架構,相應的干部起立、擇優聘任,選拔了一批“既有能力又很努力”的干部。
平安銀行新管理層出席業績發布會。(李鶴鳴 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在發布會現場發現,當天至少16位平安銀行中層出席業績發布會,囊括公司金融、零售金融和資金同業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其中不少是此次從地區分行提拔上來的年輕干部。有多位與會中層向南方周末表示,剛剛到崗不久。
架構和管理層的巨大調整,會不會引發裁員潮和員工不滿?冀光恒坦言,“總行要下1/3的部門,還要下1/3的干部,這個壓力是很大的。”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上的人和每個下的人,都有一套公開的流程,這個流程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下”的人詢問和質詢;對于“上”的人,面對新的工作強度和綜合化要求,他的才華和能力要完全發揮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此此次改革的紅利有望在未來1-2年更多釋放;對于下來的同事,如果只是因為崗位或者能力適配問題,但是他很努力,我們也要給他妥善的辦法,可能是換崗或者降級使用,不會把他們推向社會;對于外部引進人才,必須符合兩個前提,要么內部沒有,要么明顯比內部強,要給內部的年輕干部更多的機會。冀光恒透露,此次全行范圍分行級干部調整,僅從外部引進了2個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查閱該行2022及2023年度報告發現,2023年末,平安銀行員工總數較上年末減少1116人,占比約2.54%。但是在總行層面,該行2023年反而增加了1103人,占比約16.6%。可見至少在2023年底前,該行總行層面的改革并未引發大規模員工離職。冀光恒透露,從目前改革后內外部的反饋看,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行內廣大員工,對此次改革的評價基本是正面的。
平安銀行總行層面的架構改革已基本落地,但各分行改革則尚在進行中。
各地分行被冀光恒比作軍隊中的“旅”或人體的“腰部”,在此次改革中被寄予厚望。“做強腰部非常重要,行業內99%的同行都在做強分行,這次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做強分行。”冀光恒透露,他上任后跟幾乎所有的分行行長都進行了約1小時的面對面談話,大家普遍反映“分行這塊陣地丟掉了”。
冀光恒指出,事業部制下的平安銀行以“條”為主,分行行長不管零售,零售內部又分出很多“條”,連財務、人事、風險這些中后臺部門都是獨立的。廣泛存在的“行中行”現象令分行幾乎被架空,本可以由分行進行決策的事情,大都上收到總行,拉長了決策鏈條。“總行這個腦袋太大,最后的結果就是不堪一擊”。
如何做強分行?冀光恒表示,一是對分行進行全面的授權,包括產品、考核、額度,甚至包括風險管理;二是推出等級行制度和分行綜合化改革。“平安銀行不可能像國有大行那樣在全國各個地方全面布局,我更需要盯著重點地區的重點分行”。
架構改革的效果體現出來了嗎?冀光恒認為,改革的成效已有初步顯現,包括總行的效能明顯提升,總行對分行的支撐能力明顯改善,總行內部跨部門的合作氛圍也在改善。
原因在哪?在冀光恒看來,一方面全國的經濟地域分化愈加明顯,另一方面銀行的同質化競爭殘酷性也越來越強,而客戶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卻越來越多。“坐在總行里的人一定沒有分行對當地情況更有發言權,因此應該讓在前線指揮打仗的人有更多的決策權,有更多的資源配置權,有比同行更快的決策效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隨著事業部制的廢除,各分行將真正成為平安銀行在各區域經營的主戰核心部隊。面臨同行更深的“內卷”,它的改革任務更艱巨。能否如總行改革這么平穩順利,尚待觀察。
猛力推動組織架構變革之際,平安銀行零售銀行開啟客戶上移策略,因為下沉客戶的風險更高。信用貸、車抵貸市場,下沉客戶雖帶來高利差,也伴隨著高風險,不如暫時放棄這塊業務。此舉意味著平安銀行更追求穩健的經營業績。但穩健型客戶更是各大中銀行競爭的紅海。
壓力之下,新一輪變革能否再次把平安銀行帶上一個新臺階?
國內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承壓;人民幣存款定期化和外幣存款利率高企又令銀行負債端承壓。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貸款利率還處于持續下行通道。2023年四季度,銀行業整體的凈息差水平已降至歷史新低1.69%,早已突破《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凈息差1.8%的臨界值。
平安銀行亦不例外。平安銀行營業收入約70%來自凈息差。2023年平安銀行凈息差2.38%,同比下降了37個基點。受其影響,平安銀行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647億元,同比下降了8.4%,但是因為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122億元,該行2023年凈利潤仍然實現了2.1%的正增長。但從ROA(總資產收益率)、ROE(凈資產收益率)等經營指標看均呈下降態勢。從2024年市場預期和央行表態預判,2024年凈利率趨勢毫無疑問還是會繼續下降。2024年平安銀行的ROA(總資產收益率)、ROE(凈資產收益率)依舊不容樂觀。
冀光恒自稱,大概用未來兩年左右的時間二次探底,一是存量問題需要時間消化,二是新的業務還需要時間增長,三是等待整個經濟形勢更加好轉。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平安銀行此輪改革雖迫于當下壓力,但肯定更慮及更遠的未來競爭力。改革能否再度提振甚至帶來歷史高光時期亮眼的年報,尚取決于多方因素,并不僅僅取決于平安銀行自身。平安銀行力爭優于大多數同行或爭當優等生,才是投資者更為現實的最高預期。
2025-04-17 02:39
2025-04-17 02:22
2025-04-17 01:40
2025-04-17 01:21
2025-04-17 00:56
2025-04-17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