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挑戰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南京考區。大廠的法 (視覺中國/圖)
如果你足夠留意微信的位副隱私設置,會發現“個人信息與權限”一欄中,教授踐可以選擇關閉個性化廣告推薦。和后按鈕下方,學實曾有一行紅色小字,挑戰提示關閉一次的大廠的法有效期是6個月。
現在,位副這行字已經被刪除。教授踐也就是和后說,關閉個性化推薦,學實會永久關閉。挑戰
這個細微的大廠的法變化,是位副由一名在校生提起的訴訟推動的。
2021年8月,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大二學生小憶(化名)起訴了騰訊。她認為,對關閉個性化推薦的操作設置有效期,侵犯了她的個人信息權益。訴訟代理人是她的同學張羽翔。兩位00后,都是學院的社團互聯網法律法援中心成員。
在這個社團,同學們起訴過西湖邊的湖濱銀泰商城,商場安裝的攝像頭宣稱運用了人臉識別技術,商家可以將人臉信息與消費行為結合分析,精準營銷。還起訴過微博,也有人曾試圖和網易云音樂打官司。
“挑戰大廠”,這在過去是學生們想都沒想過的事。他們背后有同一個指導老師郭兵,85后,學校的特聘副教授,主要研究行政法學和數據法學。在媒體上,他有個更出名的標簽,“人臉識別第一案”當事人。
象牙塔內的學生,參與訴訟實踐,如同坐過山車,從認為“法律能夠解決一切”的理想中向下俯沖,經歷過一些泄氣時刻,開始感受到現實中法律的趣味所在,在谷底,他們試圖吸收更多能量,又向高處攀升。
實際上,不少高校法律院系都有類似的法援中心。但由于市場法律服務供應日趨充足等原因,多數處于停滯狀態。郭兵和00后學生們的活躍,與其選定的關注領域相關——互聯網。
2022年6月,郭兵剛結束了春季學期,上完了憲法和網絡安全法課。他向學生們收集課程建議,其中好些條說,可以多講講他起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使用人臉識別的案例,深入分析其中的法理。
這是郭兵“成名”的開端,一個似乎已經過度曝光的案件。他沒想到,學生們還這么感興趣。
“這其實是個偶然。”郭兵解釋。那時,他正在做個人信息侵權研究,發現這類案件大多是由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由個人提起的私益訴訟案例幾乎沒有。他在2019年提起訴訟,打算做一次親歷式研究。
2021年4月,案件二審判決,郭兵的部分訴訟請求獲得滿足。許多媒體說他勝訴了,但他覺得“算不上”。圍繞這個案子,郭兵前后接受了數十家媒體采訪。還有不少外國媒體找來,盡管沒受訪,但也覺察到,面對新興技術,全世界面臨著類似的挑戰。
學生們第一次看到郭兵的名字,有人是在新聞里,也有人是在高考試題上。先不論案子在法律層面的價值,一位老師,對一件習以為常的小事產生質疑,并且還真去起訴對方,足夠讓那些在高考報志愿時選擇法學專業,多少懷著“伸張正義”理想的學生佩服的。
選他課的學生,不少出于這樣的想法。
2020年下半年,張羽翔升大二,沒多想,就選了郭兵的行政訴訟法課。原因很簡單,這位老師總出現在新聞上,卻還沒在學校里碰過面,不知道在現實
2025-04-17 03:51
2025-04-17 03:43
2025-04-17 03:17
2025-04-17 03:02
2025-04-17 02:51
2025-04-17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