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向客人推銷的從何產品——福特改裝救護車。南方周末記者趙繼林/圖
一個艷陽高照的而非午后,在南方一家醫院的急救停車場,張帆正忙著向客人推銷自家的醫療產品——福特改裝救護車,上面印著“中國急救”的轉運字樣。從外觀看,困局這輛“救護車”并無異常,求解車身上不僅有“120”字樣,黑救護車紅十字標志也十分顯眼。從何
這些救護車大多掛著外地車牌,而非她掄起胳膊指向停車場,急救“這里將近有50臺救護車,醫療40多臺是轉運我們河南人的”。張帆手里有3臺,困局她不僅賣車,還帶著外甥和表弟做救護車生意。
她口中的救護車生意,正式名稱為“非急救醫療轉運”。很多人不知道,120急救系統之外,還有一個龐大的救護車江湖。
2018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答復網友提問時提到,非急救患者轉運是指經醫療機構治療康復后出院送至非醫療機構,需要特殊車輛進行轉運且不需要任何醫療行為的相關業務。
但現實中的非急救轉運往往突破“不需要醫療”的限制。
2024年10月15日,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非急救醫療轉運車轉運危重患者被醫院攔截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據現場視頻,一名男子情緒激動地表示,他們的非醫療急救車輛在執行任務時,被醫院大門保安拒絕進入,指責醫院此舉是搞特殊或欺負人。
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人員后向媒體表示,該車非本院急救車輛,也不是正規救護車,對方也未向醫院報備,并且車輛是逆行進入擋住了醫院出口,所以不允許進入。
陽泉市衛生健康委則回應稱,全市對非急救轉運業務沒有相關規定和政策,該類車輛進入醫院需和院方溝通。事發醫院還反映轉運人員影響醫院業務,“存在惡性競爭”。
不只陽泉,非急救醫療轉運亂象頻繁見諸各地媒體,因此與患者產生的糾紛更是數不勝數。
誰在經營非急救醫療轉運生意?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張帆的救護車掛靠在南方一家急救服務公司名下,掛靠費5年10萬元。
掛靠是非急救醫療轉運行業公開的秘密。一位專做掛靠生意的中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救護車作為特種車輛,只有公立醫院、私立醫院或持牌的轉運公司才能購買,個人購買幾乎無法上牌。
也就是說,購車款由個人支付給轉運機構或醫院,由后者向車廠下單,車輛戶頭也被掛靠后者名下,車輛使用性質變為“救護”后,就可以經營這門生意。“一臺福特V362,掛靠醫院是6萬,掛靠轉運公司是5萬,一次性收費。”
張帆計算過,按照10元/公里計費,成本約3元/公里,包括醫護、司機、油費,自己還有7元左右的利潤。不過,這些利潤還需要分享。
“你賺了以后要給醫生點,要不下次人家不給你介紹了,一般給20%。”張帆說,有些“好單”,醫生甚至可以拿走50%。
為了攬活,張帆經常去各大醫院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