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網羅的網羅專家,主要是百萬背后各行各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圖文無關。揭秘(視覺中國/圖)
“我當初離職,凱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融英預見了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2023年5月底的業秘一天,在上海靜安區的密獵一家餐館里,劉遠寧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網羅她二十幾歲的百萬背后年紀,打扮得很精致,揭秘“如果我還沒有離職,凱盛沒有這么好的融英狀態跟你聊天”。
劉遠寧曾是業秘專家網絡行業的一員,行業交易的密獵是信息,特別是網羅稀缺信息。
簡單來說,專家網絡公司的工作就是幫客戶尋找專家,客戶以金融機構、咨詢公司為主,專家則主要是各行各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咨詢大多以電話形式完成,一次大約一小時,價格千元到萬元不等。
這個行業雖然低調,但正在快速發展。成立于2008年的凱盛融英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盛融英),是中國最大的專家網絡公司,曾兩次遞交上市申請。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40.4%。2021年前三季度,其營收同比增長42.9%至6.76億元,凈利潤則同比增長35%至2億元。
行業頭部公司還有GLG格理集團、灼識咨詢、高臨管理咨詢(Third Bridge)、六度智囊、BCC商霖華通等。按照2020年的年收入,行業前五名占據中國市場的一半以上,其中凱盛融英占33%。
它們大多在官網公布了自己的專家數量:28萬、50萬,甚至100萬、142萬。即便刨除重復部分,國內目前被網羅的專家數量也超過了百萬人。
但向上勢頭突然被打斷。5月9日,央視《焦點訪談》播出節目《別有用心的咨詢》,揭示凱盛融英存在幫助境外機構竊取重點領域國家秘密和情報的問題。
節目中說,其工作人員專門圍繞境內政策研究、國防軍工、金融貨幣、高新科技、能源資源、醫藥衛生等重點領域物色專家,僅2017年到2020年,就接受上百家境外公司匯款兩千多次,金額高達七千多萬美元。
其中一位專家韓某某,幾年內接受咨詢百余次,超過60%是境外咨詢。為了獲利,他從公司內網下載了近五千份文件資料,最終被判刑。
此次曝光,使這個行業人心惶惶,有人刪除了簡歷中的“凱盛融英”,也有不少人選擇離職。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了近百位專家網絡從業者,但應者寥寥。包括凱盛融英在內的頭部公司大多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有的公司甚至已經搜尋不到官網和聯系方式。
據招股書,2020年,凱盛融英提供的專家服務總計15萬小時,平均每小時有17個訪談在同時進行。
誰在電話的兩端?他們又在聊什么?
劉遠寧說,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曾經這份工作,就是“卷”。
一個客戶公司會與市面上多家甚至十余家專家網絡公司簽訂年度框架協議,最終按實際完成的訪談量付款。當一個訪談需求來臨,客戶公司也會把它同時發給多家專家網絡公司,誰能又快又好地找準人,就為誰的訪談付費。
對于劉遠寧這樣的項目經理來說,接到訪談需求,就意味著一場“賽跑”開始了。需要快速理解訪談需求背后的行業邏輯、競爭狀況,鎖定合適的專家,如果不在公司的專家庫里,就要去外面找人。可能找了三五十個人,終于安排到一位的時候,客戶告訴你,已經找到了。
凱盛融英的招股書中寫道,每次專家訪談的平均時間是1.1小時,從收到需求到訪談完成平均是3.4天。可以想象,在這三天半里,每位項目經理都在全速奔跑。
在外面找人,以招聘網站的簡歷搜索為主,“智聯招聘、獵聘、51、脈脈這四個渠道絕對會開,海外專家就是領英”。
項目經理的業績取決于促成專家訪談的次數,公司制定的KPI往往接近一個員工的極限。
“這個工作會占用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嚴重的內耗和內卷,精神狀態會非常差。”劉遠寧描述,“尤其是我離開以后,更深刻感受到這個行業對我的摧殘。”
祁珉曾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他也形容,“非常卷,內部卷、外部卷,互相拼殺”。晚上七八點鐘是訪談的高峰時間,如果不在公司而是在家想洗個澡,手機都會一直響,客戶的問題、專家的問題,甚至同時幾個電話進來,就站在那里處理。
“這個行業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