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博士保守山東曲阜,文化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主義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和文化開(視覺中國/圖)
陳來,放主1952年出生于北京市,義都祖籍浙江溫州。首位說陳
·1973年-1976年,在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學習。
·1978年-1981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
·198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哲學博士。
·198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0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評定為博士生導師。
·2009年轉任清華大學,現任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以研究儒家哲學而享譽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從1980年代開始就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仍然能做什么?
改革開放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一股“文化熱”,陳來記得,最受歡迎的是時任“走向未來”叢書主編的包遵信,“他到北大講一句話,下面就鼓掌”。
以包遵信等人為代表的學派,認為儒學與現代精神不相契合,造成了近代以來社會的衰敗、大眾的愚昧和國家的貧弱,需要被檢討乃至拋棄。
剛開始,陳來只是“文化熱”的旁觀者。他是新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哲學博士。1977年秋,中國高等院校恢復研究生招生,陳來在報紙上看到了這一消息。一周后,他就從位于北京東郊的工作單位跑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北京大學報名,最終選定了中國哲學專業。
哲學是北大傳統的實力專業。1952年院系大調整之后,全國各所大學的哲學系教師全部匯聚北大,北大哲學系在之后數年間是全國唯一的哲學系。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朱光潛、張岱年、任繼愈等一大批杰出學者在燕園聚集,堪稱“20世紀的稷下學宮”。
1970年代末恢復招生后,張岱年任室主任的中國哲學教研室招收了首批10名研究生,陳來是其中之一。陳來回憶,這一年報考北大中國哲學史的有兩百多人。
在西方現代化思想不斷向中國文化界發起沖擊的背景下,陳來回到了中國傳統之中,1985年完成博士論文《朱子哲學研究》,對朱熹的哲學思想和發展脈絡做了詳實細密的考察。不久后,他到哈佛大學訪學兩年,在注意到國內的“文化熱”和美國無處不在的基督教傳統后,他開始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
當時,國內的“文化熱”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如何推動文化現代化,而如何看待傳統儒學、傳統文化是爭論的焦點。包遵信等人的意見一度占據上風,在一眾學人紛紛與儒學“割席”之時,陳來發出的聲音顯得格格不入。
1987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研討會上,陳來提交論文《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反對將包括儒學在內的傳統文化完全刨除,主張保護傳統文化,持文化保守主義立場,大膽做出“傳統思想的復興的最大條件就是現代化”的判斷。
次年2月,在新加坡召開的“儒學發展的問題及其前景”國際研討會上,針對包遵信等人的觀點,陳來提交了論文《多元文化結構中的儒學及其定位》作為回應,他談到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投機主義以及無掩飾的貪欲在社會彌散,青年一代在價值虛無的氣氛中無所措手足。也正是在這種功利化的趨勢和價值斷裂中,儒學的價值理性,能夠提供一套與現代化改革相配套的倫理價值與人文主義世界觀,引導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方向。他指出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儒學在其中不是為改革提出具體設計,而是提出跟改革相互補充的人文主義的世界觀。
至今,中國的思想界仍在消化多年前“文化熱”的遺產,歷史的走向正如他所判斷,傳統文化熱持續至今。陳來卻有憂慮:“每個時代每一種活動,當有人倡導的時候,就有人過度地把這些東西推向極端,這是值得警惕的。”
南方周末:恢復學位制度后,你報考了北大哲學系的研究生,后來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哲學博士,能談談你的教育經歷嗎?
陳來:我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
3092萬人獲冬春救助
北京半馬組委會發布關于男子組比賽結果調查處理的決定
上海科創企業TOP10,汽車和信息技術各占三席
Atlas機器人“歸去來”丨科創要聞
全國政協委員陳偉志呼吁,16歲以下未成年人禁用社交媒體
重慶燃氣:對有問題收費已全面清退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