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尋覓青島,曠野徐丕兵給大學生技師班的還軌學生上課。受訪者供圖
2024年1月,大學道當“為什么越來越多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登上網絡熱搜時,爐讀山東大專教師陳茂珊回想起一年多前在老家的職校經歷。
那時,尋覓她剛從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曠野對外英語教學專業碩士畢業回國,決定一周花三四天時間,還軌在老家接受“再教育”。大學道學校是爐讀鬧市區步行街附近的一座兩層門面,樓內約莫有十六七間教室,職校一些教室里擺放著臺燈、手部模型與可供兩人面對面而坐的桌椅。
她很難忘卻里面的學生。他們之中有人約莫十六七歲,初高中沒讀完便輟學,也有人早早做了單親媽媽。在高考大省一路拼殺至一本,又到海外留學的陳茂珊,感覺格格不入,“說白了,我在那兒就是一個異類”。
不過,陳茂珊還是留在那家職業培訓機構,做了一個月的美甲學生。
作為“回爐者”,陳茂珊并不孤單。近年來,高等教育學歷外加職業技能證書,成為不少大學畢業生求職時的配置。以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近兩年招收“回爐”考取技能證書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培訓方向主要是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等。
與“高等教育難以滿足實際崗位需求”的網絡論調不同,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回爐者”稱,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或出于興趣,或想排解內心苦悶,或為轉換職業賽道。他們的經歷,并非在證明文憑無用。
對幾乎每個周末都把縫紉機踩得火熱的26歲初中教師謝婉來說,辭職或許已經進入倒計時。
云南人謝婉的教師之路一度頗為順遂:她在西南一所211大學度過了本碩的6年時光,2021年畢業后,考上云南某縣級市的一所公辦初中,做英語教師。工作有編制,學校離老家也不遠,她甚至每個周末都能回家——堪稱教育專業學生模板的生活,她過了近三年。
直到2023年國慶假期,在昆明游玩的謝婉看到一家職業培訓機構招收制衣學生的廣告。她高中時便愛好Cosplay,有做假發與道具基礎,能“把兩塊布縫起來”。受朋友慫恿,她鬼使神差地進去咨詢,當即報了名。
自此,每個周末,她都要來到這家機構,學習制衣理論,拿著火槍形狀的云尺在卡紙片上畫彎曲起伏的衣服版型,踩縫紉機,從早上9點直至下午4點。
碩士文憑在手,卻學做衣服,聽著似乎有些“浪費”。不過,根據謝婉的觀察,在制衣班里,自己這樣的學生并不少,“有海外留學回來的,也有本科畢業來學習的”。就連老師都對這樣的事不甚在意,“這兒的學生簡直五花八門,他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在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教師嚴予也目睹著類似情況。他2016年開始任教,2020年后主要在數個月的短期培訓項目中教川菜烹飪,每年會帶幾百名短期學生。按照他的
四川瀘州警方通報“一盲人按摩店女老板遇害”:嫌犯服毒身亡
涉嫌盜信息按顏值打分,人大畢業生被刑拘,學生擔心信息流向
涉嫌盜信息按顏值打分,人大畢業生被刑拘,學生擔心信息流向
心情煩躁還易怒?專家提醒35℃以上當防“情緒中暑”丨硬核嘮科
這些緬甸華人熟悉的樓宇,已成震后廢墟
直擊法國大騷亂第七日:巴黎平靜的街頭與不平靜的人心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