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是財富財富全球金融業的核心業務之一,更是管理金融機構加碼競爭的藍海市場之一。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潛力之大,榜用更令金融機構趨之若鶩。財富財富截至2022年末,管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達到118.49萬億元,榜用同比增長8.7%,財富財富位居全球第二。管理其中,榜用銀行理財和保險資管分別占比達51.6%和9.5%,財富財富合計占據61.1%。管理
監管機構新規同步迭出。榜用2021年,財富財富中國人民銀行制定《金融從業規范財富管理》,管理將財富管理定義為貫穿于人的榜用整個生命周期,在財富的創造、保有和傳承過程中,通過一系列金融與非金融的規劃與服務,構建個人、家庭、家族與企業的系統性安排,實現財富創造、保護、傳承、再創造的良性循環。隨后,重拳出擊:央行會同有關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于2022年1月1日正式落地實施。“資管新規”正重塑著資管大市場。
龐大市場的誘惑和愈發趨嚴的監管之下,我國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在財富管理方面的競爭力如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按2022年底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凈額排序,1300億以上的19家銀行進入榜單范疇。核心一級資本具有最強的損失吸收能力,是衡量商業銀行綜合實力和風險抵補能力的核心指標,也是銀行業經營發展的重要基礎,主要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資本公積、盈余公積、一般風險準備、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東資本可計入部分,補充來源包括IPO、定增、配股、可轉債等方式。
這19家銀行2022年底資產總和為近215萬億元,占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8.64%;2022年共實現凈利潤1.84萬億,約占我國商業銀行總凈利潤的80%。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還將8家上市保險公司納入榜單范圍。這8家保險公司2022年底資產規模合計25萬億,占行業總資產規模的92.5%;8家公司2022年凈利潤總計1939億元,約占行業凈利潤的88%。
在財富管理需求市場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作為財富管理市場的主力軍,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如何搶占高地?能否提供優質的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構建財富管理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銀行業和保險業金融機構財富管理競爭力。“財富管理榜”結果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并為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提供有益借鑒。
我們從五個維度對十九家對商業銀行進行考察評估,并對三十六個子指標賦予不同權重對其評分,從而評選出銀行財富管理榜。
(梁淑怡/圖)
現對各維度的說明如下:
(1)財富管理規模。商業銀行最初布局的財富管理業務以零售業務為主,零售客戶和管理零售客戶總資產(AUM)余額是衡量財富管理規模的基礎指標。滿足客戶儲蓄、投資理財等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的能力越強,各商業銀行吸收個人存款,特別是高凈值客戶的競爭力越高,本榜單采用個人存款及其增速來衡量。
此外,為洞察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收益能力,財富管理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及其增幅是重要衡量指標。但鑒于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對于財富管理所包含的廣泛業務并未形成統一規定,各商業銀行對于財富管理手續費和傭金定義并不一致,故本榜單采用各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的定量指標及是否公布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相關數據的定性指標,以大致評估該行的財富管理收益能力。
綜上,財富管理規模集中體現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競爭力和收益能力,是衡量財富管理水平的重要維度。
(2)理財業務規模。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各商業銀行穩步推進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成立理財子公司經營理財業務。理財業務是財富管理的核心業務。本榜單采用理財子公司的凈利潤及其增速和理財產品規模及其增速衡量理財業務能力。
該維度集中體現了理財市場規范后各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及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抗風險能力。
(3)私人銀行業務。為吸引高凈值客戶,各行布局私人銀行業務,強化私行綜合服務建設,增強私人銀行業務的核心競爭優勢。本榜單采用私行客戶數和管理私行客戶資產及其增速以衡量私人銀行業務能力。
該維度集中體現各行在高端財富管理服務上的能力和水平。
(4)財富服務能力。與上述財富管理規模和財富管理業務能力不同,財富服務能力體現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主動性。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對財富管理、理財業務收入的波動及時進行解釋,不斷提升對客戶的陪伴與服務能力。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組織財富管理隊伍建設,建立財富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普及投資者金融知識,從公司端和客戶端提升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
(5)平臺開放度。隨著財富管理市場的不斷推進和成熟,各行開始推出財富開放平臺,建立大財富管理生態。通過吸引外部機構入駐,財富開放平臺結合了商業銀行強大的渠道能力,與優質資管機構專業的產品與服務。
平臺開放度是指商業銀行是否搭建財富開放平臺,它體現各行是否為客戶提供多樣化財富管理業務,體現其對外鏈接的能力。
我們從四個維度對八家上市保險企業進行考量,并對二十五個子指標賦予不同權重進行對上述企業進行評分,構建保險業財富管理榜。
(梁淑怡/圖)
現對四個維度說明如下:
(1)財富管理規模與能力。保險公司通過財富管理業務支持保險負債業務發展。保險公司在財富管理中的三種主要應用方式為資產規劃、風險保障和財富傳承。因此,本榜單綜合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投連險產品回報率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結算利率等作為財富管理基礎業務能力和水平的衡量指標。
此外,我們還結合各險企財富管理對外披露情況,以衡量對財富管理業務和市場的重視程度。
(2)資產管理能力。險企具有追求長期投資回報的特點,應對市場風險波動的能力較強,險企在資產業務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本榜單采用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規模、投資業務凈投資收益和投資業務凈投資收益率來衡量資產管理能力。
(3)渠道建設能力。險企擁有龐大代理人團隊和各類分銷渠道,具有較強的銷售能力,可以觸達廣大客戶群體,從而有助于吸納客戶群體參與財富管理業務,增加財富管理客戶基數。因此,渠道建設能力是險企財富管理業務重要客群基礎的衡量因素。
我們采用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及其增速的定量指標和分銷渠道種類的定性指標來衡量。
(4)業務協同能力。在各類金融機構布局財富管理業務的市場下,險企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生態圈建設方面:布局大健康和大養老等生態圈,以“保險+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集中反映了險企的比較優勢。
202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榜單顯示,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位居前三。它們在財富管理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上表現突出。其中,農行以總分第一位居榜首。
(梁淑怡/圖)
分銀行類型觀察,國有銀行方面,由于國有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存在較強的規模經濟優勢,排名與總榜排名一致。具體而言,中國農業銀行財富管理規模位居前三,理財業務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表現排名第一,綜合排名第一;中國工商銀行財富管理規模、理財業務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表現均排名第三,綜合排名第二。中國建設銀行財富管理規模和理財業務規模位居前三,私人銀行業務表現較弱,財富服務能力則較強,綜合排名第三。
股份制銀行方面,2022年11月債市出現近兩年來最大急跌,引發債券型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較大波動,從而對銀行理財業務整體形成沖擊。招商銀行理財規模增幅為負,但財富管理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表現遠好于其它商業銀行從而位居第一,因此綜合排名第一。平安銀行財富管理規模和理財業務規模均排名第三,私人銀行業務排名第二,財富服務能力排名第一,綜合排名第二;中信銀行財富管理規模排名第二,理財業務規模和私人銀行業務均排名第三,綜合排名第三。
城市商業銀行方面,寧波銀行除財富服務能力外,其余維度均位居第一,綜合排名第一;北京銀行財富管理規模和理財業務規模第三,私人銀行業務排名第二,財富服務能力第一,綜合排名第二;上海銀行財富管理規模、理財業務規模第二,但私人銀行業務表現較弱,原因在于該行區分私人銀行客戶指標與其余各行不統一,將存款100萬以上客戶納為私行客戶,缺乏對比性,最后綜合排名第三。
我們再分業務類型對榜單進行解剖。
從財富管理規模來看,該維度集中體現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競爭力和收益能力。整體而言,國有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較大,吸引個人存款能力較強,收益能力優異。如據公開信息披露,2022年中國農業銀行管理零售客戶總資產規模183000億元,個人存款149777.66億元;2022年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分別為1292.65億元和1160.85億元。
從理財業務規模來看,該維度集中體現了理財市場規范后各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抗風險能力。整體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在理財業務規模方面表現優異,部分領軍者規模不小于國有銀行,且增速表現較好,凸顯了新業務領域給予后來者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私人銀行業務來看,該維度集中體現各行在高端財富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整體而言,國有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群體基數大,管理私行客戶資產規模大,如2022年中國工商銀行私行客戶數量為22.6萬戶,管理私行客戶資產2.63萬億。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表現最為優異,該行管理私行客戶資產達3.79萬億,位居樣本銀行第一。城市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也在逐漸提速。
從財富服務能力來看,該維度表現的是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性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主動性。整體而言,大財富管理時代已撲面而來,各家銀行都紛紛向此條線傾斜資源,每類銀行在該維度都存在滿分的情形。
從平臺開放度來看,該維度是指商業銀行是否搭建財富開放平臺,體現了各行是否為客戶提供多樣化財富管理業務,體現其對外鏈接的能力。根據樣本銀行公開信息可知,13家商業銀行搭建了財富開放平臺,豐富財富產品供給。
(梁淑怡/圖)
2022年保險業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榜單顯示中國太平保險、中國平安保險和新華保險位居前三。
中國太平保險財富管理規模排名第二,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第三,渠道建設能力排名第二,業務協同能力排名第二,綜合排名第一;中國平安保險財富管理規模排名第三,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第一,但銀保渠道保費收入遠低于其它險企,業務協同能力排名第一,綜合排名第二;新華保險財富管理規模排名第一,投資業務凈投資收益較少,資產管理規模較小,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較低,渠道建設能力較弱,業務協同能力排名第二,綜合排名第三。
(梁淑怡/圖)
從財富管理規模與能力觀察,該維度集中體現了險企理財類性質產品的收益率和對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視程度。具體而言,新華保險的“卓越優選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已經累計為數萬名客戶提供可靠的養老保障,實際結算利率在2023年波動市場環境中名列前茅。該險企重視財富管理業務布局。它在財報中表示“加快完善以壽險為核心,財富管理和康養產業為支撐,科技賦能發展的總體布局”,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
從資產管理規模來看,資產管理規模越大,投資業務收益越高,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越強,財富管理零售化業務將越強。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實現凈投資收益1888.41億元,凈投資收益率4.7%,兩類指標均位居樣本險企第一。中國平安保險以負債為驅動,以償付能力為核心指標,優化資產配置情況,創造穩定的投資收益,重視成本收益匹配風險管理,健全投資風險管理架構。
從渠道建設能力來看,該維度集中體現了險企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要客群基礎水平。中國人壽保險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及其增速位居第一,中國人壽保險積極推廣“眾鑫計劃”專項提優提質項目,全面升級實施銷售隊伍管理辦法,聚焦新人、主管和績優群體,加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中國太平洋保險2022年銀保渠道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04.7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08.7%,增速位居險企第一。
從業務協同能力來看,該維度集中體現了險企的業務全鏈條建設能力和財富管理生態建設能力。例如,陽光保險圍繞家庭客戶健康醫療、養老規劃、子女教育、財富管理等四大核心需求,傾力打造覆蓋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保險+服務”生態服務體系。友邦保險重視健康類保險業務,構建保險+“醫療、健康、保健、養老”等產品,優化產品供給與服務,增強保險產品的競爭力。
由榜單可以看出,2022年是保險業觸底反彈的一年。在銀行存款利率下調、銀行理財破凈和股票等權益型產品波動加大的背景下,較為穩健的保險產品的財富管理功能備受追捧。
從渠道端來看,之前受行業詬病的銀郵渠道重要性凸顯,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2年銀郵渠道主導產品為儲蓄型的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逐漸向高價值業務轉型。銀郵渠道具有巨大的客戶優勢,能為體量較小的險企迅速賦能,助力擴大保費規模。同時,商業銀行也日益重視代銷保險產品,以增加中間收入,共同利益促進了銀保業務的發展。從個險渠道看,雖然個險營銷員隊伍數量下降,但人均新單產能上升。
與此同時,2022年是個人養老金元年,也為保險業帶來新的增量市場。疫情結束后,消費者風險保障的意識增強,也促使金融消費者更加注重保險的保障功能,這也是財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備注:此榜單中保險公司年報是指其合并壽、財、健康、養老險及資管各子公司的報表。)
(助理研究員 楊超群、鄒歡、梁承昊、周智珍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