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看來,出海執業中國臨床醫生因就診量和手術量巨大,中國因此臨床經驗領先全球。醫生胸外科專家、選擇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曾公開表示,出海執業中國一名年輕醫生一年的中國手術量,幾乎是醫生一些國外醫生一輩子的手術量。視覺中國 | 圖
連續值班30小時之后,選擇30歲的出海執業心內科醫生寇驍做了一個決定——去國外當一個醫生。
“我決定以這種方式來對抗中年危機。中國”在寇驍的醫生計劃中,他需要先全力備考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選擇通過考試后,出海執業再進一步獲得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 ECFMG) 認證,中國然后申請美國住院醫師培訓,醫生進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
時至今日,走通這條路的中國醫生少之又少。根據美國醫學會與外國醫學畢業生教育委員會(ECFMG)的數據,2017年,在美行醫的中國醫學院畢業生總數為5355名,自2007年以來平均每年增加147名。
事實上,相比醫療器械、中藥材、原料藥乃至創新藥紛紛出海,唯獨中國的醫療服務仍長期囿于國內市場,除參加官方組織的援外醫療隊外,中國醫生的足跡幾乎都停留在國內。根據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末,中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78萬人。
公共衛生學者李楊對醫療產業出海深有研究,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若論能力,中國醫生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具備競爭力,“特別是臨床實踐能力。由于人口基數大,看的病人多,中國醫生在鑒別診斷、手術操作等方面都很有經驗”。
2023年以來,一批醫療行業從業者嘗試將中國醫生送出國門。2024年5月下旬即將開業的一家阿聯酋迪拜醫院計劃從中國招聘醫護人員;埃塞俄比亞一家醫院的中國院長也在與國內醫生集團洽談合作,希望請中國醫生去做手術。
他們面臨的是一系列障礙:編制束縛、語言障礙、準入門檻限制等等。這條生僻道路能走通嗎?
投資辦醫院之前,郭建歡的主要身份是阿聯酋古拉爾家族(Essa Al Ghurair)投資集團的駐華首席代表。這是他初次涉足醫療行業,但這并未拖慢創辦醫院的速度。
2023年9月,郭建歡參觀了有出售意向的Thumbay醫院。11月,古拉爾集團從原先的印度賣家手中收購了Thumbay醫院,改名中華醫院,郭建歡擔任董事副總裁。2024年5月底,醫院將開始試運營。
起初,新醫院被起名“中國醫院”,后改稱“中華醫院”。“因為我們服務的不僅是中國人,還有各個國家的華人華僑。”郭建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從地圖上看,這家醫院距迪拜國際機場3公里,主體建筑是幾棟白色樓房。雖然只有110個床位,但郭建歡希望按照綜合醫院標準建設29個科室,其中中國人醫護占比要達到60%左右。院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