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過勞死B站員工春節期間突發腦溢血去世的全球事情引發廣泛熱議。
對此,每分B站發布內部郵件回應稱,鐘近對于網傳員工因加班猝死一事,人經人該經內部考勤核查,常熬該員工按照工作計劃正常上下班,何自工作時間為9:30~18:30,過勞死做五休二,全球在事發前一周內未存在加班等情況。每分目前,鐘近B站已成立專項小組,人經人該正配合警方和家屬處理后續事宜,常熬全力以赴做好親屬安撫及相關善后工作。何自
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過勞死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就業競爭壓力大的背景下,員工對于企業要求加班早已司空見慣,為了保住工作或加薪、晉升,員工對于加班也不得不妥協,被迫接受所謂的‘自愿加班’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現狀是令人十分無奈的。”
實際上,近年來,由于長時間工作引發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且發病情況呈年輕化趨勢。那么,面對長時間加班可能引發的嚴重疾病問題,職場人應該如何預防?這一問題也亟需引起關注。
長時間工作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死亡風險增加。
去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了全球首份關于長時間工作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僅一年中,全球有74.5萬人死于長時間工作。平均每分鐘,就有近1.5個人,因為加班而死亡。而這份報告中的“長時間”指的是每周工作55小時,比“996”還少17個小時。
報告稱,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與每周工作35~40小時的人相比,長時間工作(≥55小時/周)的人,中風的風險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17%。
而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教授陳海旭此前在科普中國刊文稱,據統計,約80%以上的猝死為心源性猝死。另據中國疾病死亡人數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人發生心源性猝死。
醫學上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臟在短時間內停止跳動,呼吸停止,最終引起死亡。研究發現僅1/3的年輕人在猝死前有相關病史 (肥厚型心肌病、冠脈病變、癲癇等),而2/3猝死的年輕人,沒有相關的疾病病史,即2/3的猝死發生于看似健康的人。而長期壓力過大、熬夜、久坐不動等,都是可能引發猝死的危險因素。
而引發此次B站悲慘事件的禍首是腦溢血。腦溢血是非常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由于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通常在病變發生后會有較大概率出現死亡情況,即使存活下來,也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腦溢血發生前五分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突然發現腦溢血患者,一定不要耽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陳楨玥教授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長時間的久坐會對心臟、大腦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增加血栓風險的形成。
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會損傷血管,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質斑塊(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增大,將導致血管狹窄,從而引發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更危險的是,不穩定的斑塊破裂或血栓脫落,會在短時間內堵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危及生命。
“血管里的斑塊好比定時炸彈,一旦破裂并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導致心梗的發生。如果救治不及時,有可能會導致死亡。”陳楨玥教授介紹。
如何預防?其實,歸根結底,需要重視體檢,改變生活方式。
南京市中醫院心臟科主任顧寧醫生此前介紹,首先,年輕人要重視定期體檢,在生活中則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暴飲暴食,調節心態,最好戒煙。此外,需要注意以下時間段和地點。
一是,警惕一個地點:廁所。在排便時若用力屏氣,腹壁肌、膈肌會強烈收縮,腹壓升高,血壓飆升,可能誘發腦溢血。而心肌耗氧量加大可引起心絞痛、心梗和嚴重心律失常,這兩者都會引發猝死。
二是,警惕一段時間:凌晨。凌晨2點~4點這一時間段如同“鬼門關”,三成的心梗患者都在凌晨4點左右發病。因為這個時間段血粘度高,容易出現各種梗死,如腦梗或心梗。
三是,注意一個數字:黃金4分鐘。南京市急救中心的一項數據顯示,一年內,南京市院前急救(在醫院外實施的搶救)的猝死患者達千例,但成功救活的患者僅為個位數。院前急救成功率非常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發現得太遲。
猝死急救的黃金時間是4分鐘,這一時間內及時進行心肺復蘇,救活成功率為50%,超過4分鐘幾乎為零。因為,心臟驟停5分鐘后,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
因此,一旦發現身邊人心跳停止、呼吸驟停,要馬上實施心肺復蘇術,按壓胸口,人工呼吸,為醫護人員抵達贏得時間。
實際上,在多個公開場合,不少醫生專家多次強調,由于猝死的發生具有突發、迅速和死亡率高等特點,猝死發生時患者會突然失去意識,無法自救也不能求救,在一旁的你所做的每一步都將決定患者能否“起死回生”。
第一步:不要忙于搬動病人,應就地仰臥,不要搖晃病人。
第二步: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心跳,若沒有必須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并且撥打120急救電話。
第三步:心肺復蘇為手掌放在猝死患者的胸部重要,約為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位置,兩手重疊一起以每分鐘100-120次的速率來進行按壓,要使下壓的程度為5-6cm,每30次后,進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員到達。
第四步:除了心肺復蘇外,還有一個“救命神器”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若有可對患者進行除顫,越快越好。
專家提醒,心肺復蘇或者除顫每延遲一分鐘,患者生存幾率下降10%,超過10分鐘,生存幾率為零。
2025-04-17 02:28
2025-04-17 02:14
2025-04-17 01:15
2025-04-17 00:42
2025-04-16 23:59
2025-04-16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