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懸崖半空中進行加固山體的孤島噴漿施工。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一塊登機箱大小的礦石花崗巖杵在施工便道中央,左側是生命綿遠河,右側,線條修年山崖近乎垂直,孤島崖邊還擺著警示牌:小心落石。礦石
從顏色來看,生命這塊白花花的線條修年巖石更可能來自河流,前一天山雨下了一整夜,孤島上漲的礦石河水在施工便道上留下不少干凈的石塊。
2022年6月23日,生命綿茂公路工程師徐子恒開著一輛北京吉普前來,線條修年豐富的孤島經驗令他意識到這是一塊搬不動的巖石,只得折返。礦石
徐子恒29歲,生命八年前大學畢業就來到這里,當時這輛吉普車還新,由于常年行駛在坑洼的便道,如今方向盤虛位很大,要想右拐,至少得打一整圈。
他們經歷了這條路的過半工期。
從第一支勘查隊在2008年9月2日出發算起,全長56公里的綿茂公路已修了14年。它是2008年汶川地震29704個災后重建項目中最晚竣工的工程,它的通車將宣告這項萬億重建計劃收官。
14年太久了,以至于許多事物都變了。
洪水抬高河床,改變了公路的線位;沿途的磷礦悉數關停;終點的茂縣光明鄉已撤并為富順鎮;2009年開始參與香港援建的時任香港特區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2022年已卸任特首;承建商四川路橋也在2021年重組為蜀道集團,成為四川省第一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
蜀道通常用以形容東向、北向出川的道路,但近年來的考古顯示,古蜀人很可能是從西部的茂縣翻越龍門山脈進入成都平原,其路線大致與綿茂公路重合。
綿竹市和茂縣都是汶川地震的極重災區,綿茂公路沿線的漢旺鎮、清平鎮和茂縣縣城都是當年報道中的孤島。這條鏈接孤島的生命線起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穿越龍門山脈,抵達川西高原的邊緣。漢旺鎮至清平鎮段已于2016年開通,從清平鎮至茂縣縣城的34公里將于2022年年內開通。
綿竹市和茂縣分屬德陽市和阿壩州,四川最后兩個相鄰不相通的市州。
綿茂公路走勢示意圖。目前,從綿竹市清平鎮到茂縣縣城,繞路需要三個多小時車程,綿茂公路開通后,這一行程有望縮短為一小時。 (梁淑怡/圖)
從漢旺鎮出發,以40公里的限速,花20分鐘穿過三條長長的隧道,一片小平原豁然開朗。綿遠河水奔騰環繞,遠處是蒼茫的龍門山脈。
清平鎮就在這片小平原上。綿茂公路二期工程項目部設在這里,工程師們常年駐扎。他們發朋友圈時喜歡添上“金色清平景區”的定位。清平鎮遍植銀杏,秋天時變身雪山下的金色山谷。
清平鎮是理解綿茂公路的一支楔子。
這個小鎮原本屬于茂縣,居民大多有羌族血統,地方志里以“攀蘿附葛而行”來形容茂縣和清平之間的交通。1951年劃歸綿竹后,小鎮發現了礦產,修通了公路,漸漸地,不再有人熟悉通往茂縣的險徑。
如今,以清平為界,綿茂公路分為兩段。2016年建成段將清平與繁華的平原相連,清平人從此放棄了礦山和財富,人們重新學習羌繡,換上羌服,點燃鍋莊,烘烤臘肉。即將通車的后通段將清平與包括九寨溝在內的川西民族地區相連。
眼前這個山鎮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被夷為平地,連山坡上的銀杏都大片倒伏。重建的民居整齊劃一,彩色的民宿填滿了山間平地。鹽井村村民謝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