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晚上八點半,摘果子位于北京牡丹賓館的全國安徽代表團新聞中心擠滿了記者,不少人是代表都想來等待采訪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2025年兩會中,劉慶“AI”的峰形熱度幾乎到達沸點。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為數不多的成自AI行業親歷者,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自然成為各大媒體追逐的算力生態紅人。
在這場公開的摘果子采訪中,DeepSeek成為一個反復提到的全國關鍵詞。對DeepSeek純粹追求技術研發的代表都想專注,劉慶峰很是劉慶欣賞,但他也認為,峰形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成自使命和愿景,“我們得想辦法行業落地,算力生態想辦法自我造血,摘果子要去發展”。
他把當前的局面形容為“百花齊放”,“今天大模型廠商也開始各有側重,有人側重在娛樂,有人側重在電商,有人側重在基礎,但是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在眾多人工智能公司中,科大訊飛幾乎是唯一一家堅持自建國產算力平臺的企業。這意味著,科大訊飛必須在算力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而在當前大模型更新速度以月為單位的背景下,這種堅持顯得尤為難得。針對科大訊飛為何要堅持自建算力平臺,劉慶峰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南方周末:當下AI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使用英偉達的芯片,顯然效率會更高。但是使用國產芯片,沒有后顧之憂。科大訊飛一直堅持自建國產算力平臺,你們的考量是什么?
劉慶峰:當下人工智能公司往往需要快速推出產品。現實中,英偉達的生態系統仍然是許多人的首選。然而,從國家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