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樂觀的合憲性預測者眼中,國務院有關部門主動提出“合憲性”審查也很不尋常。國務
標志性的院部事件出現在2021年底。沈春耀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指出,門首2021年,提審突破全國人大常委會收到1件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的查備查再合憲性審查建議。該部門認為,案審有的合憲性民族自治地區民族教育條例等法規存在合憲性問題。
沈春耀是國務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他提到,院部法工委審查后認為,門首有關法規中的提審突破相關內容應予糾正。
從備案審查工作報告2017年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查備查再到首次披露國家機關提出審查建議,案審在那些從事研究的合憲性學者眼中,制度的運轉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案例“窺視”中國法治的運作。
這背后,還有他們對審查“程序公開、標準明確”更深的期待。
2021年11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向首批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委員發放聘書,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等12人受聘。 (人民視覺/圖)
要求國家機關主動提出審查的呼聲,由來已久。特別是首個備案審查工作報告向社會公開后,呼聲更大。
一方面,年度備案審查報告中提及最多的還是由公民、組織提出的審查建議。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收到這類建議1084件。另一方面,2018年全國人大機構改革,設立了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讓憲法“長出牙齒”成為輿論共識。
當時,廢止收容教育制度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國務院參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焦洪昌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國務院或者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自己就應該提出審查,從而用個案邁出合憲審查第一步。”
不過,沒有等到國家機關提出,備案審查報告就首度披露了包括“同命不同價案”在內的3起合憲性審查案例,突破了此前報告中“隱而不見”合憲性審查的情形,引發了不少討論。(見南方周末此前報道《四年來首次公布“不合憲”案例,合憲性審查小步快跑》)
討論聲中,對憲法實施的研究越多,也就越期待在接下來的備案審查報告中,“合憲性”問題能進一步有所突破。
身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備案審查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鍇更早察覺到這種期待。2021年11月19日,年度備案審查工作報告亮相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成立了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王鍇、林彥、鄭磊等12名學者受聘為首批委員。
“當天,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召開。”王鍇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會議規格高,除了專家委員,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和兩名副主任也參加了會議。
針對目前的備案審查工作,有學者在會上主動提出,希望未來能看到國務院、“兩高”等部門,依法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查的案例,從而打通多系統備案程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