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畢業山東青島,生首大學生暑期參觀企業生產車間,破千為就業預熱。有雇 (視覺中國/圖)
高達近30萬元的主被年薪、優先申請人才住房、打入單屆調穩定的黑名教師編制……當清北畢業生都下場加入一座一線城市某區新一年的教師應聘大軍時,2022年即將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的年輕碩士生張娜玲卻在暗地里選擇了退出:不是條件不令人心動,亦非擔心“卷”不過名校畢業生,人流而是行反向背該區沒能通過她的“反向背調”。
當張娜玲通過一位教師前輩得知,畢業該區新設,生首尚需新教師作為“開朝元老”闖出名聲,破千以至于曾有教師“累得吐血”時,有雇她果斷把該區的主被教師崗位列入了“黑名單”。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一千萬,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季,依然有不少年輕求職者像張娜玲一樣,不甘于只接受用人單位的背景調查。他們反其道而行,運用新興社交平臺和年輕人之間的消息網絡調查用人單位的背景,除卻了解最基本的薪水、工作內容,他們還追求和善的領導、輕松的辦公室氛圍,甚至是不被工作糾纏的夜晚與周末。
反向背調成為許多高校畢業生對于職業道路的初次探索,有媒體將其歸結為即將步入職場的00后年輕人的特征,稱其為“代際進步”。但也有職場老人認為,求職者了解用人單位的做法并不新奇,不算新概念。
有3年人事管理經驗的陳鵬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反向背調”說法的出現意味著,即使當下就業壓力巨大,年輕人仍然在乎自己的就業選擇權利。
兩年前,24歲的李海陵在英國一所高校的財經專業念完碩士,回國后便開始了大水漫灌式的簡歷投遞——管培生、財務崗、運營崗都嘗試過。不過,即便是海投,李海陵依舊有著自己選擇企業的標準:“應屆生最看重的,第一個是性價比,第二個是成長性。這些可能是跟平臺掛鉤,也可能是跟企業文化掛鉤。”
為了摸清企業在這些方面的底細,她啟用了獨家的反向背調神器:供職于互聯網金融業、長于研究上市公司的男朋友。
李海陵的男友曾經對一眾知名企業經營情況做過分析研究,他也因此成為了李海陵篩選公司的第一道篩網。李海陵記得,一次,她看上了國內一家知名的新能源車企,投遞簡歷前去問了男友的意見。男友幾乎是秒回:該企業董事長非常厲害;公司無人駕駛技術堪稱國內最強,審美還在線,企業價值觀也好,值得投遞。
而當她拿著一家券商的招聘啟事去問男友時,男友就明確阻止了她:“因為券商好的崗位門檻非常高,他覺得以我的背景很難進去。如果我能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