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監控舉動家長焦慮教育據新華社報道,學生在全國中小學廣泛使用的打分大師教育類APP“班級優化大師”,記錄了學生在校的制造幾乎全部行為表現,并通過加減分給學生進行排名,誘導優化引爭議APP上的收費評分排名與評先、評優掛鉤,班級家長被要求每天查看,監控舉動家長焦慮教育還存在誘導家長交費查看排名的學生情況。
不少家長質疑這種直接給學生在校行為進行加分減分、打分大師公布分數排名的制造設置是否符合規范。有學生家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誘導優化引爭議不是收費一切都能被量化,打分制讓孩子家長產生很大焦慮,班級打分排名結果與評優評先掛鉤的監控舉動家長焦慮教育做法更是“離譜至極”。
App介紹頁面顯示,“班級優化大師”是“超過380萬老師正在使用的新一代班級管理神器”。新華社報道提到,該App自2016年上線以來,目前在全國覆蓋學生超3000萬,教師點評學生的留言約80億條。此前,廣州荔灣區一所使用該APP的學校,在發現家長投訴后叫停使用了該APP。
追跑打鬧扣1分、上課走神扣1分、丟三落四扣1分、遲到扣1分、不文明言行扣1分、托管排隊紀律差扣1分、違反午休紀律扣5分……從上課神態到儀容儀表、個人行為表現,學生在校的一舉一動都被量化打分。
廣州某區一所公立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班級優化大師”APP上,他每天都會收到這些推送信息,近段時間來,孩子因為各種原因被加分減分,加分原因包括“積極思考”、“舉手答問”、“積極發言”、“按時到?!薄ⅰ皫椭恕钡瘸R幮<o行為規范;扣分原因則更加“簡單粗暴”,坐姿不正確、托管排隊紀律差、大課間不認真、周一不穿禮儀服都會被扣分。
在上述家長向記者展示的“班級優化大師”學生評分頁面,不同科目老師都能對學生進行加分扣分的操作,家長還可以看到孩子所在班級的積分排名,學生累積評分可以選擇以日/周/月/年為時間跨度,孩子在班級排名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隊形式展示孩子排名情況,比如“當前位于班級第一梯隊,超越本班78%的同學”。
上述家長稱,去年11月開始,學校向家長推薦使用這款App,而除了孩子所在的小學之外,幾乎全區范圍的小學都有使用“班級優化大師”。
“直接給家長一個加分減分的結果,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就是給學生直接貼個標簽。相比起學生因為一些丟三落四、上課走神被扣分,更要關注的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更好地與老師進行雙向溝通?!奔议L告訴記者。
對于“班級優化大師”存在的爭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與廣州多位中小學生家長的采訪中也得到普遍反饋,學校在加減分項目的設定上并沒有公開統一的評判標準。在班級大屏上直接進行加分減分的操作,這種所謂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更多是流于形式。
有家長對老師的打分操作是否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表示擔憂,這種操作是老師在課堂中即時進行的,還是課后操作?如果教師在講課當中因為某個“扣分”動作而暫停教學,影響正常教學的同時,也可能會讓本來專注聽講的學生的學習思路被打斷。
對于打分標準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APP工作人員,其表示“班級優化大師”中的加分減分項目,學校和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設置表揚項和待改進項。
“App上有一些加減分項目的基礎設定,老師可以自定義添加評價的名稱,哪些項目需要加分減分?!鄙鲜龉ぷ魅藛T表示,班級優化大師也可以在常用的某數字化在線辦公軟件上使用,綜合類軟件操作更加便利,關聯更多功能。
記者還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吐槽過該App的打分排名功能。
有網友表示,“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同樣的行為發生在不同孩子身上,加減分的設置又不一樣,這個加那個又不加,這個扣那個又不扣,最后就用成了小班干的特權”,“下課往辦公室找老師‘刷分’,干啥事兒都用分來計量,做課外題加分跟買東西講價似的”……
網友還表示,APP操作繁瑣、需要大量人工,不如把時間用來和學生相處,不是一切都能被量化。這種打分制讓孩子和家長都焦慮,學生上課偶爾走神也是正常現象,學生在這種長期的所謂激勵壓制下,打造的是一個模板式的乖孩子。也有網友留言認為,“APP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情況,量化挺好的,但如果是質性評價會有失公平。”
也有不使用“班級優化大師”的家長關注到到上述問題。廣州某中學家長雯雯的孩子在上初一,她告訴21記者,孩子在校學習成績會分為ABCD四檔,學校并不會給出具體分數,期中期末考完,老師會將分數單獨發給家長,孩子的成績(等級),不會在大群公布班級排名。
教育類APP不能成為“綁架孩子”的“工具”,如何更好引導教育APP健康發展?
2019年9月,教育部、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統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不得植入商業廣告和游戲。推薦使用的教育App遵循自愿原則,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
在社交平臺關于“班級優化大師”的討論中,有網友表示,“班上用這個評分入選少先隊”。在媒體報道中,不少家長也表示在App上的評分、排名跟加入少先隊、三好學生等評優評先掛鉤。
對于學生在App上的積分排名是否與評優評先掛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APP所屬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平臺,不同的學校具體使用情況不同,我們沒有辦法約束學校和老師的使用方法?!?/p>
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學生和老師可以用APP上的積分也可以用來兌換獎勵。
據“班級優化大師”顯示的信息,今年2月稱即將上線“積分兌換”功能,點評加分達到指定分值,就可獲得該階段獎勵并解鎖指定獎品,比如積分大于200,可以獲得文具,大于500則可獲評“優秀學生獎狀”,大于600可獲評“十佳少年稱號”。
學生的積分也進行獎品兌換,比如用100積分就能兌換“與班主任合照”、用200積分還能“免寫作業”,用600積分就能“與校長共進午餐”。
2018年4月發布《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教育數字化建設在全學段學校展開。然而,在一些教育類APP在進校園過程中,也接連被曝出存在個人信息泄露(推銷電話)、涉黃、網游、誘導消費等問題。
除了在加分減分和排名設置的爭議外,“班級優化大師”也被曝出存在誘導家長付費的情況。據新華社報道,在該APP上訂閱成長手冊查看詳細數據,支付39.9元的年費后,就可以看到孩子在班級中超過多少名同學。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留言稱,“要收費才能看班級排名,包年39.9元,不交費只能看到孩子的積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類APP市場現在的發展現階段還不成熟,質量參差不齊,不少公司是基于市場趨利性去進行軟件開發,尤其當這一類的產品用在針對教育管理、對未成年的評價上,很容易出現問題。
對于家長投訴的上述APP打分評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儲朝暉表示,教育系統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遠比評價一個客觀的對象(比如具象的物品)要復雜地多,僅通過學生在校的一些外在行為表現、一些小動作來作為加分、扣分的評判標準,評分數字簡單相加就得出一個孩子德育行為表現,這樣的做法存在誤導嫌疑,也有違教育公平。
此外,上述《意見》也明確了對教育類APP的監管,實行“備案制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教育類APP、線上教育等,都可以采取降低監管門檻,避免由于監管門檻高,一些機構有利于監管之外,同時建立教育備案制度,對教育類APP進行過程監管,由此監管在經營過程中的違規行為。比如《意見》中指出,推薦使用的教育移動應用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那要監管APP依規經營,就需要過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