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監測人員查看積水里是監測靜悄否有伊蚊幼蟲。 (南方周末記者 陳佳慧/圖)
42歲的人登李天德擼起褲腿,站在草木茂盛的革熱榕樹下一動不動,汗珠順著脖子大顆地滾落,巷戰浸濕后背。監測靜悄他手里拿著電動吸蚊器,人登兩眼緊盯露出的革熱小腿和黑色褲子,待蚊子一靠近,巷戰便立馬將其收入“囊”中。監測靜悄
8月的人登廣州潮濕悶熱無風。李天德站在樹下15分鐘,革熱只抓到3只蚊子,巷戰都是監測靜悄白紋伊蚊,其中2只為雄蚊。人登因身上有白色斑紋,革熱伊蚊俗稱花蚊子。全世界有近1000種伊蚊,中國有100余種,廣東省常見的伊蚊種類主要是白紋伊蚊,而埃及伊蚊僅分布在雷州市部分地區。
抓蚊子是李天德日常監測伊蚊的工作內容之一,當天他負責成蚊密度監測。同行還有另外3名監測人員,分別負責查看清理蚊蟲孳生地、記錄監測結果以及拍照留檔。他們的監測數據將會上報匯總,通過縣區、市兩級疾控中心的審核,半月后反映在伊蚊密度監測報告中,向社會公布。
2022年8月18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公布了7月全省1609個鎮街伊蚊密度監測結果。結果顯示7月上半月,全省共設置3000個監測點,中高密度有109個;7月下半月,全省共設置3466個監測點,中高密度有129個。各級愛衛辦將根據監測結果對中高密度風險點發出整改通知。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旨在提高人們對蚊蟲傳播疾病的防范意識。蚊子可以傳播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病原體,廣東省內的登革病毒主要是白紋伊蚊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被蚊子叮咬后罹患各種傳染病致死亡。
“監測伊蚊就是為了防范登革熱疫情的發生。”廣東省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預防控制所所長劉禮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1996年,從中山大學昆蟲學專業畢業的劉禮平進入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工作,從事伊蚊研究工作已有26年。
早在1978年,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就曾出現登革熱疫情,病例超2.2萬例,這是登革熱首次在廣東境內流行,這也拉開了廣東省疾控人員與伊蚊斗爭的大幕。
據廣東疾控公布的數據,1980年廣東(含海南)共34個市縣發生登革熱流行,病例超45萬例,是迄今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登革熱流行;1990至2009年的20年里,登革熱疫情較之前有所緩和,只在1995年、2002年和2006年報告病例數超過1000例。
劉禮平分析,廣東長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