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華在墻壁上作畫。心還未老 (受訪者供圖/圖)
三年前招生季,歲油上中中國美術學院高研部教師張東華收到了一封印象深刻的漆工報名郵件。
發件人是國美個的故事一位55歲的油漆工,名叫潘建華,院研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金鵝山村,修班他在網上看到一份花鳥畫變臨與創作高研班招生簡章,勵志兩天時間,心還未老畫了四幅畫,歲油上中托女兒發送過去。漆工那時,國美個的故事他的院研畫齡只有三年,盡管拿了四十多年油漆刷,修班但直到2016年才在老年大學里拾起毛筆,勵志學習國畫。心還未老他覺得自己可能不會被錄取。
他并不知道,除了學員年齡設定65歲上限外,這個研修班面向全國招生,無關學歷,不卡畫齡,“基本上是報了就能夠錄取的。”張東華說,自己對潘建華很感興趣,“因為他是一個油漆工。他這個職業的,到現在為止,我感覺到是唯一一個”。
潘建華被錄取了。這封發出的錄取通知書,很快便被金鵝山村村民知曉,“這事在我們村還是挺轟動的,好多人來問我,真的是中國美院嗎?不會是騙子騙錢吧。”他事后跟媒體回憶。
時至今日,事情經報道,在2022年4月登上微博熱搜,引起關注。
知乎平臺上也出現一個問題:“如何看待58歲浙江油漆工被中國美院錄取,十幾歲時的夢想實現?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個問題究其本質,是你選擇以什么樣的價值去彰顯自己的生命,是你在為生存操勞半生之余,是否心中還留存著一絲崇高的向往。”
對潘建華來說,生存是擺在眼前的首位考量。
他小學六年級畢業后就開始工作。那年16歲,在家人的安排下,跟表哥學做油漆工。按照當地1980年代的行規,要學手藝,就跟師傅白干三年。表哥是“自己人”,學了半年左右,看他會做活兒了,就開始發錢,一天一元多,比在生產隊要賺得多。做大衣柜,包工包料是30至35元。
兄弟倆主做家具:衣柜、木床、梳妝臺,還有洗腳盆、洗面盆——那時也是木制品。
在木板床上畫橡皮畫,這是潘建華最初接觸繪畫的契機。
橡皮畫是民間漆工的一種特殊技術,先在木板上漆上白色,干后用經過特殊處理的豬血調顏料粉涂在白漆底的木板上,再用橡皮或車的輪胎皮擦,把不需要顏色的地方擦去,形成一定的圖形。“橡皮畫工藝看著簡單,說起來也挺麻煩的。打砂皮打兩三次,切油漆也要兩三次。材料買來不可直接用,要先粉碎,用紗布過濾,再加工攪拌。”他回憶,“挺麻煩的。”
作畫的物件主要是木床和大衣柜。做木床,畫9塊板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