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琦。營造受訪者供圖
2023年9月開始,鏈接楊迎琦和她的中產值團隊在成都市成華區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在83個社區中篩選23個,進行漸進參與式規劃。社區師們生篩選的營造唯一標準是態度,“社區書記必須發自內心想去改變”。鏈接
這是中產值第四屆“城視·成畫”成華區社區規劃設計節的系列項目之一。楊迎琦向參賽的社區師們生社區黨委書記解釋,漸進參與式規劃是營造通過不斷地嘗試和糾錯,讓一個社區逐步走向更好的鏈接方向。
作為一名社區營造師,中產值這是社區師們生“95后”楊迎琦從業的第五個年頭。在社區公共治理氛圍活躍的營造成都,像她這樣的鏈接“職業選手”不在少數,他們負責制定社區行動方案。
在楊迎琦看來,社區營造師更像是社區的陪伴者與深耕者,“是為了一個地方的團結和發展去做最公平考慮的人”。
楊迎琦陪伴參賽隊伍完成整個過程。從前期的書記決策能力培養,到書記帶著骨干進行圓桌討論,再到骨干號召居民做參與式討論與投票,選出社區議題。然后再進行雙向盲選,匹配志愿設計師團隊。“所有都控制在小體量,10萬塊,但是我們要解決社區的一個問題或矛盾,或讓社區有一個點可以發光。”
對楊迎琦來說,落地執行方案和比賽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參與過程中改變人們對社區的認知,激發社區居民的公共治理熱情,“基層治理最應該去被看到”。
參賽選手之一、雙林社區黨委副書記朱湘靈印象尤深。在那一周的圓桌討論階段,幾乎每天都有會,參加的約有100人,大部分是居民,還有社區營造師、規劃師、網格員、社區和街道辦工作人員。“以前我們不知道怎么去撬動各種資源,好像大家覺得這是跨界的事情,它實際上不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想讓這個環境變好。”
按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排序,“墻面爭奪”就在此時走進參與者的視線。修車的蔣師傅長期占據社區一處公共空間。朱湘靈說,像蔣師傅這樣的情況,整個社區還分布著許多,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在公共矛盾中生存。不過,居民們否定了取締這一方式。“人家在這邊二三十年,手藝又好,提供了很好的服務,為什么要取締人家?”
他們開始思考,兩者能不能共生?“共享墻面”的提法因而生出,又逐漸豐滿。
楊迎琦很欣賞雙林社區有溫度和柔性的處理方式,為了解決一個社區矛盾,沒有再形成新的矛盾。努力生活的修車師傅依舊能夠保有生計,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將梯子、榔頭、鉗子等工具共享,“通過一個裝置,去點亮社區區域的高點”。
朱湘靈也對楊迎琦的團隊印象深刻。在賽事之初的接觸中,朱湘靈觀察到,這支隊伍跑遍整個成華區走訪調研。她回憶,這個小姑娘還帶著書記們,“特種兵式”走訪了此前團隊營造過的人寵友好社區。
這是楊迎琦帶著團隊扎根成都的重要項目,也是她“對于成都整個有信心的原因”。三年前,這個項目落地蓓蕾社區,她與社區負責人第一次見面聊到夜里11點,決定馬上合作。楊迎琦覺得,這一社區的管理者包容、有感召力,也愿意不斷引入青年力量。“我覺得這是社區書記最需要的能量,我將它叫做內生力”。
她喜歡蓓蕾社區,臨街是商鋪,上面住居民,商鋪提供著整個社區的服務,物價便宜,生活愜意,沒有超大的高架橋,也沒有超寬的公路,有著更適合城市居民的支配尺度。她愿意回到這樣的地方,將新活力注入到老城區中。
在蓓蕾社區,針對比較集中的人狗矛盾,楊迎琦團隊幫助制定了人寵友好公約,完成社區愛寵社群搭建。社群自發運轉,已不再需要協調與引導。
兩個月前,她在為一處村莊籌建籃球場,資金不夠。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人寵友好社區的朋友們得知此事,帶著小朋友在街頭募捐。社區中的商家還特意貢獻了自家商品,作為募捐的回饋禮物。
她感嘆:“如果在基層治理中,我們讓人與人產生了價值認同,凝結成一些力量的時候,他們是可以幫助到其它地方的人,這個善會不斷地擴大和發光。”
時針再往前撥五年,這位自小便隨家人遷來成都的新成都人,帶著公益行業的無力感,選擇了這一職業。她想在城市社區中重新找到人與人的鏈接。在她的理解中,“社區”并不是行政區劃,也不是社群概念,它意味著共同體,“我們在鏈接中去產生價值,我們有共同的目標,一起達成這個目標,可以實現自我認同”。
所以在每個項目初期,楊迎琦都在尋找這種鏈接,尋找這個地方的共同體,探索到社群的真正需求。在南方一地,曾有項目是用70萬元進行村民庭院改造。在楊團隊接手之前,已有五套院子被改造過,設計師直接入場,沒有協商和尊重,效果適得其反,業主很不滿意。
楊迎琦接手后,她告訴村民,不能夠無償獲得裝修基金,需要付出2000元,是支付給青年設計師的費用。她要求每一位戶主參與到整個建設過程中,設計師與戶主同吃同住15天。她還要求各家降低庭院圍墻高度,盡量透明化。“整個村莊沒有高墻林立的閉塞,也不是小家小戶的模樣,它將整個社區形成了一個大家庭的概念。”這一共同締造模式,在2021年得到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事處頒布的“2021亞洲都市景觀獎”。
這樣的營造理念一直貫穿至今。在這次的成華區漸進參與式規劃行動中,核心主題是社區動力,它離不開“社區培力”與“社區生長力”。楊迎琦所說的“社區培力”,是將“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互搭配,當社區能力尚且不足時,適當納入外力協助,當其具備一定的能力后,外力不過度介入。
出于興趣,朱湘靈也參加過社區營造師的培訓課程。在她的理解中,“營造”的關鍵一步是挖掘出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我認為社區營造應該是多元主體參與,對某個公共問題達成共識,眾籌更多資源去解決相應問題,解決后還要給它賦能,最終推動人和環境的雙向改變,它不僅僅是硬件的改變,而是人人也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