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銀行億去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理財《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下稱《報告》)顯示,2021年是規模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之年,銀行理財行業在總體平穩增長的達萬基礎上,實現了回歸本源、年創結構優化、收近提質增效的凈值良好改革效果。截至2021年底,型占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銀行億去同比增長12.14%;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4.76萬只,理財募集資金122.19萬億元,規模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達萬
對于2022年,年創《報告》認為,收近監管部門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凈值工作總基調,堅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持嚴監管強監管不動搖,積極探索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建立完善理財公司內控合規管理制度,完善長效機制等。
《報告》顯示,在資管新規確立的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整體符合預期。
一是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基本完成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市場上的剛兌預期逐步被打破。
二是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產品凈值化轉型進程顯著;非凈值型產品余額為2.04萬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大幅減少16.39萬億元。
三是同業理財和多層嵌套大幅減少。截至2021年底,同業理財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下降97.52%。
四是存量整改基本完成。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計劃,為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監管部門按照“實事求是、一行一策、穩妥有序、獎懲分明”的總體原則,全面部署銀行理財存量資產處置工作。對于個別銀行剩余的少量個別資產,按照監管要求納入個案專項處置,并盡快清零。
《報告》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監管架構日益完善,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一是市場主體專業化經營特點凸顯。2018年12月至今,監管部門堅持“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已批準29家理財公司籌建,其中24家獲批開業,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二是外資機構逐步進入我國理財市場。目前,已有4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3家已獲批開業,廣闊的市場空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理財市場,有部分理財公司計劃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
《報告》認為,積極引入外資進入理財市場,有助于借鑒國際資管行業先進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合規風控體系,發揮中外資管機構各自優勢,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激發市場競爭活力,更好地滿足我國居民的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
三是理財市場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截至2021年底,“潔凈起步”的理財公司產品存續規模占全市場的比例近六成,已發展成為理財市場重要機構類型,同時部分中小銀行不再發行理財產品,而是通過產品代銷繼續參與理財業務,理財市場已呈現出以理財公司為主、銀行機構為輔的格局。截至2021年底,存續理財產品的機構數量較資管新規發布前減少了90家。
《報告》顯示,理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大幅降低,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進一步滿足。
截至2021年底,存續銀行理財產品3.63萬只;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了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占比高達99.23%。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以其長期穩健的資金供給渠道、專業優質的資產管理能力、豐富多元的產品設計創新等優勢,實現較為平穩的產品收益。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理財產品已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61萬億元,其中2021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2021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 2.29%,收益率波動相對平穩。
在服務實體能力和社會責任投資方面,《報告》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行業持續提升資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資渠道、縮短投資鏈條,更加精準高效支持實體經濟,大力踐行社會責任。
一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相當于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8%,有效實現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
二是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理財產品期限不斷拉長,資管新規發布時,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138天,2021年12月則大幅增長至481天,為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資金來源。
三是積極踐行社會責任。2021年,理財資金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200億元,投向鄉村振興、扶貧等專項債券規模超120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超3萬億元,累計募集ESG主題理財產品超600億元,募集鄉村振興、公益慈善等社會責任主題理財產品超600億元,有效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
在《理財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新成效》專欄中還披露一些詳細情況:截至2021年底,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達962 億元,同比增長1.83倍;全年累計發行鄉村振興、公益慈善等社會責任主題理財產品67只,募集資金超600億元;鼓勵市場機構將直融工具資金投向碳達峰碳中和、抗汛救災、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能源電力供應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2021年成功落地超過30個項目。
資管新規發布后,為助力理財市場的轉型發展,《報告》顯示,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多措并舉,著力建設完善五大服務平臺,為銀行理財市場提供高質高效的專業服務。
一是銀行理財信息集中登記平臺,實現理財產品統一集中登記,滿足監管部門全面、實時、動態、穿透管理要求。截至2021年底,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累計已為全國900余家發行或銷售理財產品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通理財登記系統;各機構累計通過理財登記系統申報理財產品約199萬只,登記資產信息約1104萬條,登記投資者身份信息上億條;140余家機構已與理財登記系統實現系統直聯。
二是理財產品查詢和信息披露平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三是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共建理財行業統一數據交換標準。交換平臺一期已于2022年1月14日上線運行,即將為理財市場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四是理財公司行業交流研討平臺,設立中國理財網?理財20+論壇,充分發揮理財智庫作用。
五是理財產品第三方托管平臺,滿足監管部門關于理財產品實質性獨立托管要求。目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功能全面、運行高效穩定的理財產品托管系統,制定完善托管業務制度,滿足監管部門關于理財產品實質性獨立托管要求。
對于2022年,《報告》認為,監管部門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持嚴監管強監管不動搖。
繼續堅持“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穩步推進理財公司批設工作,做好已開業機構的運行評估,積極探索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落實擴大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政策,建設各展所長、有機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態體系。強化非現場監測和大數據篩查功能,對業務風險早發現早處置,同時將加大現場檢查力度和頻度,綜合運用監管提示、監管通報、行政處罰等手段,對違規行為保持高壓震懾。進一步從產品銷售、業務管理、流動性風險等方面強化規范管理,增強理財產品的合規性和穩健性等。
機構方面,理財公司將繼續堅持穩健經營理念,持續優化理財業務模式,深耕差異化發展,持續加大理財市場對外開放力度,借鑒國際資管行業先進成熟經驗,更好地滿足理財業務多樣化、高質量的發展需求。同時,長期難以形成理財業務優勢的中小銀行,在市場引導下逐漸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未來,中小銀行將理財產品代銷作為發展理財業務模式的新選擇,致力成為理財產品代銷的重要力量。
產品方面,理財市場機構將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匯集中長期資金、靈活配資資產、穿越周期波動的功能作用,抓住廣大居民對財富保值增值的巨大剛需,滿足理財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積極幫助居民在整個生命周期管理財富,提升抵御風險能力。圍繞養老產品的長期性和普惠性特點,堅持穩健投資策略、優化期限結構、完善托管模式,不斷提高專業管理水平,做好養老產品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