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殯葬南京普覺寺墓園一場清明代祭掃儀式,課上工作人員代替市民進行祭掃。后懂 (視覺中國/圖)
起初,早早珍惜那種類似食物腐爛的見識機味道被關在一個個金屬柜里,然后通過柜體縫隙溢出。過生殯儀館的死更帶班師父建議,最好不要打開。殯葬膽子大的課上男學生理解為,可以打開。后懂
陳慧貞很快意識到,早早珍惜鼻子上那塊加厚純棉口罩形同虛設。見識機自入讀殯葬專業以來,過生她最擔心的死更事發生了:長達一年的心理建設,在那一刻土崩瓦解。殯葬
男生一個個拉開存尸柜,剛滿18歲的陳慧貞默默走了出來。
那是2019年11月的事了,經過一年多理論學習,這批00后第一次走進殯儀館。福建省民政學校(中專)殯葬專業老師林福同將這個環節視為學生們職業上的成人禮,“你看過,你體驗過,你選擇。”
陳慧貞的選擇是不接觸遺體,這是她就業的底線。現代殯葬業的分工足夠細致,她還可以選擇殯葬司儀的就業方向,這個領域在國內幾乎空白,薪酬也算體面。
然而,她2021年夏天畢業后在殯葬行業短暫逗留,最后還是因為適應不了行業的特殊性而轉行。
這始終是一個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職業領域。但其實,無論就業方向還是在校學習,直面遺體只是殯葬行業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中國每年有近一千萬人死亡,開辦殯葬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所、中專院校3所,林福同提供的數據是,這8所學校2021年培養的畢業生為1100多人,而每年的行業缺口為2萬人。
清明是這個職業的繁忙時間。一些學校會特意在清明節前后,安排學生實習。這兩年的清明又有些許不同,受疫情防控影響,多地墓園早早推出代祭掃服務,從業者們也多了新的工作項目。
南方周末記者接觸到的00后殯葬專業學生有大專生,也有中專生,不少人說自己是主動選擇報讀,原因要么是“好玩”,要么向往法醫專業而不得。當中,中專學生入學時不過十六歲左右,少年人如何看待這個專業,如何認識生死,有著與過去不同的視角。
行禮,蓋上白布單,在布單下依序脫去死者衣物,如果上衣有扣子,必須從上往下解,寓意一路順風。脫下的衣物要按順序和固定的折疊方式一一擺好。
為死者穿壽衣的步驟也有講究,先后次序為襪子、褲子、手套、上衣,上衣扣子從下往上扣好,寓意步步高升。
整個過程需戴上手套在白布單下操作,技術熟練的人,需要大約十分鐘。
“殯葬無小事。一個小細節沒做好,客戶(死者家屬)會認定你不專業,同行會評價你不認真。”殯葬心理學課上,林福同會這樣對學生說,“說到底,我們這份職業榮譽感和滿足感,都是通過生者獲得的。”
學校配了一間實操教室,提供兩個模擬教具,分別稱為硬體和軟體。硬體模擬已經出現尸僵現象的遺體,需兩人合力操作。軟體模擬正常姿態的遺體,只需一人操作,但教具重量達到30公斤,這個領域是男學生的天下,反復操練中,軟體模型已經解體。
“這些繁瑣步驟的目的,是通過專業人員的努力來營造一種儀式感,甚至是一種肅穆的氣氛,讓生者明明白白,這是最后的告別。”林福同說,自古流傳的喪葬禮儀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有些內容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擱三朝’(遺體在靈堂擺放三天),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