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的企業發源地浙江安吉,素有“中國竹鄉”的對國美譽,青山環抱、評級評級竹海遍布,機構森林覆蓋面積達到70%以上,仍缺優越的乏信自然條件讓安吉很早便確立了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的理念。
2016年,心解在國務院批準開展“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前一年,碼中安吉農商銀行便被列為湖州市“綠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示范點”,企業在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機構中率先成立首家綠色金融事業部,對國探索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結合的評級評級道路。
試點機構面臨著綠色項目識別、機構評估和管理上的仍缺挑戰,如何在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之時,乏信既滿足多樣化的心解綠色投融資需求,又做好風險控制,這家縣域銀行決定借助外腦。
2017年,浙江安吉農村商業銀行與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誠信)啟動了“建設綠色普惠銀行 助力經濟綠色發展”項目,助力安吉農商行建設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信貸資產的環境與社會效益風險模型,以確保綠色信貸資產的綠色屬性。
該項目開辟了國內地方農村商業銀行打造綠色銀行的先河,為農村綠色普惠金融樹立綠色標桿,項目創新地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納入了銀行的風險管理流程,這也成為中誠信開啟ESG評級的開端。
早在2015年,中誠信內部便建立了綠色金融事業部,參與國內監管機構綠色可持續金融相關課題和指引制定工作,開啟綠色債券、綠色項目評估等服務。
隨著ESG和綠色金融的市場逐步壯大,2020年3月,中誠信綠金正式成立,成為中誠信集團旗下專業從事綠色金融和ESG服務的子公司。
依托母公司在信用評價數據處理和應用的經驗,中誠信綠金建立了完整的綠色債券數據庫、綠色項目數據庫,并自主搭建了ESG數據庫和ESG評級系統。
其ESG數據平臺的建設能力,也獲得了國際認可。2021年,中誠信綠金為新加坡交易所可持續債券數據庫GreenNode RMB提供技術支持;作為亞洲開發銀行的技術援助項目“ESG評級模型(綠色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的特聘專家開展課題研究。
中誠信綠金的ESG評級體系覆蓋57個行業,涉及180多個具體指標,指標權重設置考慮了國家政策、行業特征、指標可獲得性和有效性等因素(中誠信綠金評級體系)。公司認為,與海外評級機構相比,本土評級機構的優勢是其指標體系更能符合本土市場當前發展要求。
然而,目前國內各類ESG評級機構基本遵循同質化的框架,由于專業能力、數據處置等方面的差異,評級結果一致性和可比性較差,給投資者帶來困惑。
中誠信綠金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市場整體ESG信息披露不完整、質量不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ESG評級行業發展歷史仍較短,ESG對投資收益和風險規避的影響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數據去驗證和衡量。
這個過程中,監管和行業規范需要同步落地,必要時應通過“資質、檢查、獎懲”等機制為ESG評級機構提供一個良性的競爭與發展環境。
為了保障評級結果的客觀、真實、科學性,中誠信綠金組建了獨立的ESG評級部門,制定內部風險防火墻隔離制度,保障業務和人員作業獨立,避免利益沖突;公司組建中誠信綠金評審委員會,每一項ESG委托評級結果都會通過評審委員會的討論和決策,保障評級結果的真實可靠。
公司正在探索智能化技術應用,用于定量數據的定位和系統化復核。目前,這個工作仍以人工檢驗為主。
公司重視行業ESG評級結果一致性問題,會定期通過對同行業不同機構的評級結果的相關性分析,了解變動情況;對于差異較大的公司,進行重點分析,以不斷優化自身評價體系。
2023年,中誠信綠金成為香港ESG評級和數據供應商自愿操守準則工作小組成員單位,進一步促進ESG評級活動的有序發展,加強ESG數據產品和服務規范。
國際信用評級已經有近190年的歷史,可持續發展/ESG評級僅在近30年間逐步壯大,在商業與社會的緊密關系中,重要性日趨凸顯。
2019年,海外最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標普(Standard & Poor's)宣布收購瑞士資產管理公司RobecoSAM的ESG評級業務,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CSA)和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DJSI)隨之也被納入麾下。
中誠信集團作為隨中國資本市場成長起來的本土信用評級機構,也依托中誠信綠金的ESG評級數據,推出了“中誠信美麗中國ESG指數”“中誠信碳中和100指數”等ESG概念指數產品,為投資者提供多種選擇。
不同于指數產品固定于資本市場投資人,中誠信綠金ESG評級的訂購對象相對廣泛,包括但不限于銀行、投資人和企業等全市場主體。銀行和投資機構的需求是獲取評級結果、不同議題得分、甚至底層基礎數據等詳細信息,用于投資策略參考和內部風險管理。企業主要是獲得ESG委托評級結果,以明確自身定位和管理方向,付費標準與企業業務復雜性和規模相關。
在這些年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中,中誠信綠金發現,資本市場對ESG數據的需求正在逐步從概念向實質過渡:
一是投資機構由最初形式上的投資,到逐步重視ESG對投資的超額收益或者風險規避的實質性影響;二是ESG投資披露要求越來越高,國際“反漂綠”斗爭趨嚴,公募基金的策略和持倉披露將逐漸透明化;三是對ESG評級數據的應用呈現多樣化,投資機構通過自建模型或者直接采用特定議題的數據,輔助決策分析。
對企業而言,中誠信綠金發現,企業對ESG評級表現的重視,開始逐漸從單一的提升影響力變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管理訴求。利益相關方的關注,催生了企業的ESG評級需求。銀行以及大型企業逐步將ESG納入企業內部風險管理流程,開始探索規范、高效、智能化的ESG管理模式。
但總體上,企業對于ESG評級仍呈現出“重國際,輕國內”“重結果,輕管理”的趨勢。受國際資本強大驅動影響,大型企業及跨國企業(尤其是國際主流指數的成分股公司)更重視國際主流機構的ESG評級結果,對國內機構缺乏信心。此外,不少中小企業為了應對政策和利益相關方壓力,傾向于只關注評級結果,對影響結果的內在因素理解不足,也是容易造成“漂綠”的一個原因。
ESG評級是ESG生態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反映企業ESG表現的獨立、公正、科學、綜合的衡量標尺,不僅服務于傳統的金融投資行業,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因其服務范圍廣、專業性強、與資本市場聯系緊密,以及兼顧社會和環境效益等多重要素加持,是未來最具有發展價值的領域。
中誠信綠金認為,從整個市場發展來看,政策指引仍為ESG評級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未來,期望在監管機構的引導下,以企業內在提升為核心,以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應用為動力,以ESG評級機構為中堅力量,共同促進ESG評級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針對本土ESG評級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完整、ESG對投資收益和風險的影響難以量化、行業規范較差等問題,中誠信綠金將從實證研究、強化數據庫建設、海外拓展、促進行業自律等方面開展行動:
一是依托龐大的ESG數據庫,開展ESG在風險和價值方面的影響力等研究,尋找重要影響因子,優化評級模型,提升評級方法的科學性。
二是ESG底層數據庫建設與ESG評級雙軌發展,通過搭載智能化工具、模型構建、字段優化等,不斷完善ESG數據庫建設,為評級提供堅實基礎。
三是結合集團在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的資源優勢,設立海外業務公司中誠信綠金國際,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提升ESG評級的國際影響力。
四是遵從自身第三方屬性,配合監管要求,參與行業自律組織,并邀請社會監督,維護ESG評級市場健康發展。
(本文受訪人:中誠信綠金總裁 沈雙波;ESG項目負責人 王術玲)